第503章 浓缩租借物资


本站公告

    关于租借物资张伟首先关心的当然是**现代炸药的情况,按照了解到的情况,此时苏联这方面的情况要比想象中的号不少。41年苏联t n t产量是129000吨(战前苏联生产**的主要是三家工厂——位于夏伯阳市的15号工厂6万吨,捷尔任斯克80号工厂45万吨。以及40年建成的诺沃戈洛夫科64号工厂,计划年产38万吨,但只初期达到24万吨),1942-1944年红军共得到361718吨t n t,其中国内生产273193吨,租借物资获得88525吨(占2447%),国内生产271193吨t n t共消耗159865吨甲苯,其中进口64000吨(占40%)。

    可见即便42-44年,租借物资和用租借物资原料生产的zha药,与同时期苏联自己生产的比也只占一小部分。由于顿巴斯煤矿的丢失,战时苏联甲苯生产受到原料匮乏的影响(靠煤化最多只够一年生产8万吨**)。苏联尝试了通过石化裂解芳烃制造甲苯,这一工艺只作为战时应急措施,缺乏经济性。战前苏联石化工业的甲苯产能是87600吨,石油生产甲苯的能力是44400吨,但为了节约石油有55%的的产能闲置。也就是说如果全部放开,通过石化工业,苏联能够弥补至少每年24420吨甲苯。

    用这些甲苯至少可以生产41425吨t n t,足够弥补租借物资有余。战时42-43年苏联石油也很紧张,但反正租借物资的炸药、甲苯主要也是43年下半年才运抵。

    如果要释放全部石油甲苯产能,需要消耗400万吨石油,基本上100吨石油生产1吨甲苯或17吨炸药,这对同样需要石油的苏联来说确实很不划算。

    在认真做了权衡之后,至关重要的第一批租借物资的主要项目确定为:六万吨**及相关需求的甲苯,按照苏军三发八二迫一发一二零迫,三发迫击炮弹一发身管炮弹;身管炮弹里七六弹、一二二弹、一五二弹的结构为九比三比一计;平均每发炮弹的装药量为一点六到一点七千克;这样四千万发相当于一九四二年全年的炮弹规模也不过六万吨**炸药。子弹同样以一九四二年全年的需求的不到三十亿发计,平均按照全威力弹的消耗规模大概万吨无烟火药发射药,此外加上两千万发防空炮弹消耗的无烟火药也不过两千吨左右的规模。当然另一个吃无烟火药的大户是火箭弹。在张伟来看,或许在冷战后期或现代,火箭炮或短程导弹终将成为最重要的火力输出手段,但是就此时的实际来说:它浪费的无烟火药完全不如兑换成同等规模的防空炮弹和反坦克弹药了。

    另外两个对租借物资比较重要的项目,在张伟看来是无线电和相关通信器材、合成橡胶等,至少对于组织有效的进攻如此。还有历史上租借物资中比较少见,也比较含金量高的,是测距光学设备,这显然对于改善火力的效率也有重大意义,与此相关的还有照明弹原料及瞄准器材等。

    至于军用口粮和大量的飞机坦克等装备?张伟认为在战争第一年这并不是最为关键的物资,而且会占用大量吨位和运输空间。富裕的现代城镇主流话语权的国内小资们总有这样一种意识:吃的越好士气越高,甚至救灾的时候第一重要的都是伙食如何。但张伟却从来没有从战史上发现有这个规律。以同类**来看,排除火力之外的人员表现,明显那些草鞋军们要比吃的很好的**空降兵表现更好。战后很多特种部队的训练思想那就更别提,保持吃苦耐劳轻视生命等同现代小资价值观逆反的思想意识,只要不过度,对战斗力有益无害。贫穷的军队和社会拥有比富裕社会更强的战斗表现,从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到朝战越战,几乎是常见的了。当然,军用食品的价值并不是要求一定比方便面好吃,即便比方便面难吃的多,让人难以下咽,也有巨大的战术价值。至少在节约徒步后勤空间方面是如此。以一千万人次累计两轮礼拜攻势、平均每人每天消耗一千克左右军用野战食品计,数万吨左右的野战食品的价值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它可以让士兵在作战中至少多打出两轮弹药。

    其他一些工时物资?此时的苏联还不是战争后期的苏联,即便前线损失不小,后备劳动力也远远没有战争后期那样紧张。

    就这样,张伟累计开列了价值十五亿美元的物资,以十几万吨左右的化工原料及炼油设备、若干光学器材和瞄准器材、通信电子体系、野战视频,总共二十五万吨左右的租借物资。平均吨位的价值从历史上的每吨千美元左右提高到每吨六七千美元左右的规模。

    至于美英等国能否满足这个规模的租借物资需求?张伟并不担心,按照《大国的兴衰》中的数字,太平洋战争前的美国就已经进入到了战争动员状态,军火相关产量就达到几十亿美元,军费则达到上百亿美元的规模。何况与历史战争初期的租借物资相比,十五亿美元提高的幅度也并不是很多,只是更有利于及时抵达和运输而已。租借物资在历史上的二战没有充分在卫国战争中发挥作用,很多关键物资没有在战争初期的时候抵达而是在战争后期锦上添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在张伟控制下的斯大林同美国特使商讨租借物资刚刚完毕的时候,最新的战报送了过来:不出张伟的预料:对中央集团军群发起的试探性反攻不仅遭遇了挫折,甚至可以说遭遇了严重的失利。

    很显然:这几个月的时间以来并不仅仅是莫斯科方向的苏军在紧锣密鼓的备战,德军在南线发起强大攻势的时候,中央方向的德军也在紧锣密鼓的备战。比历史更为充裕的战争准备也让德军有条件在两线展开准备。

    中央集团军群的兵力虽然没有怎样增加,仍然保持着六十个师群一百二十万人左右力量,可是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卡车数量增加到了十万辆,大比例的实现了摩托化。

    (本章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