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水师


本站公告

    在军备规划方面实际上张伟在夏地稳定执政的年份虽然不多,但也多少有了一些经验。结合前世这方面的爱好和了解总结大致的总结:一个维持比较高战备水平的国家,除了军建快速补课期或者总体消耗战的时代。同样人数的兵工业生产出来的军火总是要多过于同样规模现役军队的需求和消耗的。

    比如21世纪的美国兵工系统一百几十万人,而一百几十万美军采购之外还必须有每年几百亿美元的出口来养活军工企业。中国大陆兵工系统则长期是一百几十万人供应二三百万军队和武装。但要养活这些兵工企业,则多少需要有些军转民项目或者净出口。

    至于技术水平比较类似此时夏地攀登目标的洋务运动至民国时代兵工业?维持抗战五百万中**队作战需求的正规化兵工体系实际上只有十余万人。抗战大部分军队的作战强度太低物质条件也不足。如果是十万左右的骡马化部队,至少是自己死伤一人就打出千发子弹、十余发炮弹迫弹那种则基本能消化这个产能。

    如果以五年期为海军建设成本,以19世纪中期英国的人均收入结合一些外贸舰艇的造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宁远或致远那样的早期水准动力军舰大概一吨位折合一个工作月左右,这是比较低效的估计。毕竟外贸兵工和自用总是不一样的。只不过对于此时的夏地,怎样低效的打折估计都不为过罢了。因此一些钢木混合结构炮艇级别的小船也最好按这个估算。

    这样算下来,哪怕是七八千名全产业体系的相关者大概用十年的时间就几乎可以让整个夏地变成军舰化新时代的海上马车夫。拥有七八万规模的“水师”,这显然超过了夏地未来五到十年内的兵力维持能力。

    即便考虑到人口增长和很多新成年的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在人均预期寿命在良好的卫生条例与经济保障下提高,没有太多人衰老的时候。未来几年内的夏地能够维持二十分之一的兵民比就很不错了,冷战早期的台湾或者冷战高峰的朝鲜也不过那个规模而已。

    这样一算:新时代的“水师”大致规模也就圈定了下来:拥有七万到八万吨左右总吨位、几乎与甲午战争时中日其中一方的军舰总吨位相当。为了配属远征作战方面的需求,很可能还需要不少运输补给舰用于维持燃料、弹药等方面的给养。

    至于军舰的规格和火力配置?张伟在仔细权衡之下决定采取三个标准:重甲、大炮、低机动、吨位力所能及。这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正确之路。如果参考黑火药时代的一些对陆需求,似乎也**不离十。

    要想通行于很多内河、把吃水控制在很低的范围内。不论如何设计,甚至使用专门的浮力装置做为内河航行的改良,吨位都不宜超过五百吨左右的规格。更被说张伟很怀疑在外行遍地的情况下夏地的造船能力,很可能几百马力动力、四五百吨级别的铁甲炮艇都是一个不小的技术挑战。

    在这种吨位级别的船只上,炮弹的初速控制在黑火药极限的范围内,按照战列舰齐射弹丸与吨位的比例关系,那么似乎可以发射四五十公斤左右的百磅炮弹。按照加农炮炮弹与身管重量一比一百左右、这类炮艇主炮的规格应该在一百五十毫米左右口径,四五吨左右的重量级别。

    风帆时代的军舰火炮重量可以达到船体十分之一很可能是不需要太多燃料载量的远古。那么炮艇恐怕就要削弱到二十分之一左右的水平。那么整个炮艇的其他一些规格需求也就出来了:四五百吨规模的排水量,**节最多十节左右的航速,六十名左右的船员、四门一百五十毫米口径的主炮、大概十二到十三公里左右的极限射程。

    按理来说过大口径的主炮在同等重量弹药的杀伤面积潜力方面貌似会是有问题的,可这是基于某个时代爆炸弹丸榴弹的推断。实际上即便现代工艺下的黑火药,做为爆炸单位榴弹的效率仍然偏低。榴散弹才是合理的杀伤方式。这样一来口径对弹药效率的浪费同样也就不存在了。

    整个军舰的作战思路和方向也就很明确了:沿岸或沿河航行、能够利用木炭、能够最大限度的深入河流、射程和支持范围越广越好、虽然说这个时代的技术下十几公里左右的炮击不会有什么精度可言,误差很可能达到平方里的级别。但考虑到合格时代的作战原则和一般兵力密度,特别是太阳王朝那种类型的,同样会给对手带来极大的威慑。

    至于对手的老家不在沿河二三十里的范围内?那恐怕就意味着放弃重要的经济带了。

    同时,这个规模的水上力量对煤炭的需求也不会是个小数了。哪怕仅仅维持每吨位一马力左右的动力需求,热效率按照百分之八到百分之十左右比较高的水平计算。在航率比远洋海军降低一半,大概四分之一左右甚至还不到,这样一年的煤炭需求也会有接近十万吨左右的规模。

    对于近现代工业体系来说,这样的能源消耗是不值一提的,不过对于此时的夏地而言恐怕仍然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煤矿方面的效率古代以来的提升不像钢铁行当那样明显,也是变化不小。19世纪中期,每个煤矿工人平均一天大概采煤不到一吨,二十万人维持五千万吨左右的煤炭产量。

    到了20世纪初的美国就提高到了每工两吨左右的水平、三五十年代则提高到了每个工作日四五吨的规模、九十年代则进步到非露天煤矿也达到二三十吨每工左右的水平。

    可是相比国内变化就不那么悬殊了。新世纪早期有统计范围内的平均每个煤矿工人的煤炭产量也不过十九世纪中期英国煤矿劳动效率的几倍而已。除了体制需求和技术水平等原因外,张伟很怀疑国内的煤矿地质安全性无法和当年可以轻易踩到露天煤矿的美英相提并论。

    (本章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