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吠陀》


本站公告

    ,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所以现在有些现代资料中在婆罗门教之前存在两种宗教:吠陀教和韦陀教。这是以讹传讹,因为韦陀教实际就是吠陀教的另一种称谓。

    吠陀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是最古老的吠陀梵文史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的主要文字,后来形成埃兰文明的主要文字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吠陀”,分别是:

    1梨俱吠陀gveda即“赞诵明论”,

    2娑摩吠陀saveda即“歌咏明论”,

    3夜柔吠陀yajurveda即“祭祀明论”,

    4阿达婆吠陀atharvaveda即“禳灾明论”。

    广义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薄伽梵歌brahna、奥义书upanishad、森林书以及经书。

    此外,还包括吠陀支,也称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

    1式叉论语音学;

    2阐陀论音韵学;

    3毗耶羯那论语法学;

    4尼禄多论语源学;

    5竖底沙论天文学;

    6劫波论仪轨学。

    这6种学科散见于吠陀文献本身,也有的有专书论述。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

    其中四吠陀加上薄伽梵歌、奥义书合称六吠陀。

    四吠陀中梨俱吠陀最古、最原始;后三吠陀是它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较后。后三吠陀的神曲,不是梨俱吠陀部分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梨俱吠陀10卷,1028首神曲,共有10552颂。娑摩吠陀2卷,基本上集梨俱吠陀的颂而成,它的1549颂中,除75颂外,余皆见于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2集,“黑”谓本文与释文梵书分辨不清,“白”谓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此书韵文和散文混合,其散文部分开梵语散文体裁之先河。阿闼婆吠陀20卷,730首神曲,共6000颂。前三吠陀的神曲,绝大部分是祈神祭天的颂诗和赞歌;阿闼婆吠陀神曲,是梨俱吠陀咒语部分的发展,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梨俱吠陀,意即“智慧之诗”。由1000多首诗组成的总集,它们是献给雅利安诸神的。诗歌从敬畏与冥想的极致写到世俗的生活,表达了欣喜满足之情。生动而富有色彩的语言描述了因陀罗惊天动地的事迹,他是位“劈开大山之腹”,让水流奔涌而出的“舞动雷霆的人”。一首优美而率真的圣诗祈求黑天女神的保佑,因为她的光辉能“驱走黑暗”。这些上佳的诗歌形象地展现了早期吠陀时代的生活情景。从这些诗篇中,还有对雅利安人的描述。bc6005年,雅利安人部落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旁遮普,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雅利安人说当地人是黑色的,“没有鼻子的”;并称他们为“蔑戾车”,意思是野蛮人,或称为“达萨”,意为敌人。由于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描述雅利安人对达萨战争的片断。

    四吠陀,尤其是梨俱吠陀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但亦含有相当丰富的人类幼年的“思维萌芽”。梨俱吠陀的前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进行哲学探究。他们各抒己见,基中有些看法,迄今仍然是带根本性的哲学问题。

    本体理论:

    梨俱吠陀后期,在神学上,多神论或泛神论向一神论、疑神论过渡;在哲学上多元论向一元论、二元论过渡。这时候,出现了许多关于宇宙本体的不同的或对立的观点。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一神生主,或婆罗那神创造宇宙;有的认为宇宙起源于物质;有的则持“二元论”,既承认一神生主为宇宙的主体,又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原素──水。梨俱吠陀第10卷第82曲造物者颂中的观点是这种对立的二元论的典型例子:

    先于苍天,先于大地,

    先于诸天,先于非天;

    是何胎藏,水先承受,

    复有万神,于中显现

    尔等不知,彼造群生,

    另有一物,在尔身中。

    这首神曲的作者是地有子仙人。这位仙人一方面说,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而存在,意指宇宙本体无始无终,绝对唯一;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不是起源于抽象的造物者神,说“是何胎藏,水先承受”。此中“胎藏”即胚胎或胎。这是宇宙之胎、万神之胎、众生之胎、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出生处。这个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怀在“水”里,由水孕育成熟。“水先承受”暗示水为万物本原。由于第一个见解与第二个见解矛盾,另一位吠陀哲学家生主子仙人在同卷的第121曲提出万物之主究竟是神还是非神的质疑。这种矛盾反映梨俱吠陀哲学家在本体论问题上正徘徊于精神第一性与物质第一性两种观点之间。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