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华夏第四王朝


本站公告

    当峙峪人在这里生活之时,山上森林茂密,丘陵灌木郁闭,平川草肥景胜,河里鱼游水涟。当时生活在峙峪一带的动物有羚羊、野马、野猪、鹿、鸵鸟等。峙峪人猎食最多的是野马,所以峙峪人也称“猎马人”。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创造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最为出色的的猎马人文化。

    峙峪人是许家窑人的后代,他们在体质形态上,已经和现代人相似,社会组织上,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初期。

    丁村文化晚期,既有先前的石器,又有了以燧石为原料的细石器,如锥形石棱、琢背小刀等,这说明这一时期还有新的文化融合了进来,经测定bc24000年。

    琢背小刀首先在丁村文化遗址中发现。加工方法是在石片一边轻轻敲琢,使其变得厚钝,成为刀背,另一边缘则保持石片固有的锋利边缘,作为切割的刀刃。

    丁村文化扩充了丁村人生活的时间,我们稍加留意就会明白,丁村人上承北京猿人,下启山明,当时已较普遍地使用了复合工具,包括镶嵌于木柄、骨柄而成的刀、锯、短剑及装柄的弓箭和长矛。由于这批新式工具和武器的出现,使社会生产力大大地提高了一步,社会经济开始了新的飞跃。

    石镞用压制法生产,有明显的锐尖和周边,分成圆底和尖底两种,与其它旧石器时代末期遗址零星发现的相比,不但数量多,而且制作技术相当进步。

    雕刻器分成几种不同类型,其中斜边雕刻器数量较多,制作精细,尖刃明显,器形很固定,颇具使用价值,其工艺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各遗址的同类器所不及。

    有一种扁底三棱尖状器,是用较大的厚石片制作的,向背面修整出通体三棱锐尖,底端两面或一面修理成扁薄形便于装柄,这种三棱尖状器实际上就是狩猎的石矛头。

    在下川文化中,粗大石器仍占有一定数量。除石核、石片外,工具类型有尖状器、刮削器、砍砸器、石锤、砺石、磨盘等。其中的石磨盘,可能用来加工采集收获的植物籽实。

    下川遗址以出土石镟、琢背小刀、锯、斜边雕刻器、磨盘、小尖状器和扁底三棱尖状器等典型细小石器为特征,已较普遍地使用了复合工具,代表着中国细石器工艺传统的最高水平。

    差不多同期遗址有小南海和龙王迪。

    小南海洞穴遗址:河南省安阳市。时间:bc22000年9000年。

    以小型石器为主,种类有雕刻一刮削两用器、尖状器、砸击石核、直刃刮削器、凸刃刮削器、凹刃刮削器、拇指盖状刮削嚣、石棱和似船底形石棱和装饰品等,继承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传统,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尾声。

    龙王迪遗址:陕西省宜川县。时间:bc1800013000年。

    石制品包括精致的细石核、细石叶和尖状器、砍砸器、石锤、石砧、砺石、石磨盘等大型的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等,还发现了丰富的人类活动的遗迹。其中磨刀石器的发现是近年来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一项重大收获,对于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