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类分布(下)


本站公告

    四.东亚人主体的父系远祖o人群

    东亚真正的主体是no人群。

    no是k的一个分支,大致在3.5万年前进入,并在3万年前左右分化成n和o两个姊妹类型。

    no到达东亚时,东亚地区已经为a瑶族2.9。

    n、o的分布在黄种人差异巨大。对东亚黄种人而言,o比n多得多,而对北亚黄种人而言,只有n而无o,对于泰国以南的黄种人而言,只有o而无n。

    o类型分为很多类型,主要有o、o1、o2、o2a、o2b、o3等。

    o在是o的原始类型,在东亚只是零星的低频率找到,比如haer和xue的数据中,共有以下民族中找到过最古老的o:满族5.8、壮族5.0、外蒙古人0.7、藏族1.0、达斡尔族2.6、鄂伦春族3.2、兰州汉族2.9、黎族5.7,在lur的数据,168个汉族44个北方,124个南方人有16人,频率9.5。torukatoh的辽宁汉族为4.8,zhouruixia的2007年数据,甘肃汉族为3.4387,李辉2007年闽越一文中,195个福建汉族南澳30、莆田36、汕头68、潮州22、闽南37、闽东2共找到13个o1,比例6.7,同一论文中河南安阳为42人50人。

    总体上看,汉族北方地区大致只有5以下的o1,而南方地区一般有10以上的o1,显示了古代良渚文化队华北汉族的血统影响很小,而对南方汉族却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地区。

    2003年福建长汀的148个客家人中只发现4个o1,比例只有2.7,却找到110个o3,比例达到74.3,客家人o1明显比周边南方汉族低,却和北方汉族高度一致,不但显示了客家汉族父系血统起源的北方特征,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古代时期的北方汉族和现代的北方汉族是一致的,的确没有太多的o1成分。

    汉族以外的东亚地区,o1的比例如下:spenr,2006台湾原住民89.6、土家族8.2、苗族6.9、瑶族1.7、越南5.7、壮族10、马来西亚6.13、菲律宾10.4、东部印尼12.9、西部印尼20.0,xue,、达斡尔族5.1、鄂温克族7.7、锡伯族7.3、满族2.9、黎族26.5、羌族15.2、畲族14.7,ba瑶族2.9,liannan瑶族5.7,zhouruixia,2007藏族7.9。

    总体上看,o1最高频率出现在马来语居民中,台湾土著最高,其次为中国华南地区的各民族,如黎族、土家族、羌族、畲族等。东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有比较多的数量,显示o1曾经分布在从华南到华北再到东北地区的广阔地区,但华北地区的o1则在后来o3崛起后消失了,华南和东北地区的则保留了。

    o2是扣除o2a和o2b的原始型o2,在东亚也有比较多的分布。

    o2分布在以下人群中karafet,2001:华北汉族4.5、宁夏3.7、韩国人1.7、满族人5.8、鄂温克族4.9、鄂伦春族4.5、台湾汉族7.1、土家族4.1、彝族2.3、瑶族20.0、外蒙古人1.3,xue,,赫哲族2.2,达斡尔族2.6、满族8.6、内蒙古人2.2、鄂伦春族6.5,哈尔滨汉族8.6、伊犁汉族9.4、延边朝鲜4.0、羌族2.9、黎族2.8、ba瑶族37.1、外蒙古人1.5。

    综合看,东亚人中,华南的瑶族人两组数据,一个37.1一个20.0,比例都很高,其他民族都很低,但东北地区也有比较高的比例,显示o2最初可能是连在一起的,但中部被一个其他人群割断了,推测可能是龙山文化o3的崛起取代了o2,造成了o2的隔断。

    o2a,是o2的最大的一个支系,高频率的出现在东南亚地区,尤其壮侗语dair数据为2.4141。石宏的僰人一文,289个藏族中有4个o2a,和北部汉族的比例很接近。大致长江以北,o2a很少除达斡尔、鄂温克族。

    有观点说日本人中存在大量从东南亚北上的南岛语人口,甚至网络上有说法日本天皇家族的成员检测为o2a,我认为这个不太可能,日本人中o2a很少见。xue的数据里日本为247、haer的数据日本为5259,hanjunjin的数据为1108、nonaka的数据8729,总体上,为161143,比例非常小的,不太可能有大量南岛人参与了日本人的形成。

    o2b是东亚人又一常见类型,在东亚地区主要分布在日本和韩国,但在东南亚,则有更广阔的分布。

    xue的数据,2006:日本1347、韩国1243、延边朝鲜族725、锡伯族141、满族235、赫哲族241、达斡尔族139,haer的数据,2006:日本29.576259、满族3.8252、韩国362775、越南4.3370、印尼16425,hanjunjin的数据:日本25.928108、朝鲜19.431160、印尼19.5736、菲律宾1.3170、越南14750、泰国5.4355,总体看,在日韩和东南亚地区,o2b分布很广,在汉藏语居民中,o2b基本是没有的,在阿尔泰语系中,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蒙古和突厥语地区基本没有。

    o3是东亚的主人,也是汉族的主体。

    根据2007年研究,山西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居民中,上层贵族100为o3类型,而根据2008年金力李辉的数据,陕西仰韶文化的居民的y染色体snp类型也是o3,所以,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古代中原居民,尤其是贵族,都是o3占有绝对主体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居民的y染色体成分是基本相同的,种族上是同一成分。

    o3是汉族的绝对主体,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根据2004年文波的数据,山东汉族为59.5110185、河南522650、陕西汉族56.75190、云南汉族63.45993、广东汉族53.93464、四川汉族57.13663、浙江汉族是50.954106,张咏莉2002年福建汉族的为58.84780,2006年haer的数据北方汉族65.92944、台湾汉族注意这个数据和张咏莉2002年福建汉族的58.8数据几乎一样,类似的还有nonaka的台湾汉族,183个里106个o3,比例58.2,福建闽南汉族和台湾汉族数据高度一致,xue的2006年数据,哈尔滨汉族o3频率是68.62335,lur数据日本为20.252259,韩国为403075,torukatoh的数据,延边朝鲜29.12379、韩国34.12985、日本16.219117,xue的数据:延边朝鲜401025、韩国,nonaka的数据韩国为44.5117317,7.2102216,总体上看,韩国o3比例大致在40以上,为第一大类型,日本大致在20,在日本o3比o2b少。

    在阿尔泰语系中,东北地区满语族人o3比例非常高,为满族、锡伯族、赫哲族的第一大类型。在蒙古族人群中,内蒙和喀尔喀外蒙人最高,大致在20-30之间,西部蒙古o3非常少,基本都在5以下或者根本没有。西伯利亚地区没有o3的分布。突厥语人中,o3不高,但分布很广,最高为裕固族和撒拉族,大致30-40,维族大致10,越向西则越来越少,

    哈萨克族大致在10,乌兹别克大致2、而到了土耳其地区,523个土耳其人只有一个o3,只占0.2。

    o3占各阿尔泰语人群的具体数据如下:

    满语族:ue数据:满族37.11335,haer数据满族38.52052、torukatoh数据满族42.643101,文波的满族数据为44.4818,xue中,赫哲族为44.42045、锡伯族26.81141,鄂温克族23.1626,鄂伦春族19.4631,haer鄂温克族数据为24.41041。

    蒙古人:喀尔喀蒙古zerjal数据22.834149,卫拉特蒙古1.0198,spenr华南汉族640,其余如南京6.149人800人、华北9.1444、台湾6.0584、四川8.830人341人、兰州6.7230,所以说n是汉族非常重要的一个来源,以往很多数据没有单独检测该snp,所以全部被归类到了k里,造成了汉族有k的假想,实际上,汉族是不含东南亚的k和中东的k2的。

    n最高频率出现在彝族等西南民族中,彝族haer2006年的数据为30.21343,附近的土家族4.1249,而四川汉族中为8.830人341人,西南地区可能是n的大本营。

    n1分布要小的多,目前看,最主要分布在中国,如haer的数据里为华北汉族2.3144,韩国人1.3175、满族人1.9152,xue的数据里为满族5.7235,锡伯族2.4141,布依族5.7235。由于检测该snp的论文只有这两篇,所以目前发现的人群还很少。

    n2分布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乌拉尔山脉地区,在蒙古地区有低频率分布。

    如pakendorf的数据中,图瓦人27.31555,由于该snp也和n1一样很少被检测,所以很多数据都被归类到了k中。

    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evenki中,n2也很常见,如stony通古斯人为27.5,yenisey通古斯为9.3,中部地区的通古斯人为16。

    在蒙古和东北地区,如zerjal的数据,外蒙古为6.09149,中国鄂温克族2.4141、布里亚特2.5281,如xue的数据,内蒙为045,外蒙为265,东北地区,赫哲族最高,为845、满族为235、鄂伦春族为231,可以说n2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中也有一定分布,但汉族没有找到过任何n2。

    n3是n的最重要的支系,分布地区从中国一直延伸到北欧的广阔地域。

    在欧洲人中,在芬兰人、爱沙尼亚等人群达到60,在立陶宛、拉托维亚等人群中占50,在俄罗斯北部人中占35,中部占20,南部占10,占挪威和瑞典人的5-10,占德国人的3。这里我们不过多讨论n3在欧洲的分布。

    n3最高频率分布在西伯利亚,kharkov和brigitte的数据里,293个雅库特人有270人是n3,占92.2。在通古斯人evenki中okhotsk通古斯为37.5、yenisey通古斯为9.7、lengra通古斯为22.2、中央通古斯为18、讲雅库特语的通古斯人为70.7、nyukzha通古斯人为20.5、北部埃文人为90.9,中部埃文人为8.3、南部埃文人为12.9,可以说n3在西伯利亚北部占绝对主体,南部西伯利亚则n3减少,r的数据,满族为0052,鄂温克族为0、鄂伦春族为122。基本上,n3对东北地区通古斯语民族的影响非常微弱。

    在汉族、朝鲜人、日本等东亚民族中,基本没有n3。但应该注意到的是在spencer的东干人中有n3140,在zerjal的西北也有n3154,显示有部分来自北亚草原的血统。

    q1是指汉族特有的20,在2008写做q1a1。

    曾经有观点认为q1是汉族特有的类型之一,但这种观点正在受到挑战。

    应该说,目前公布的绝大部分数据里的q1都来自汉族目前论文数据里找到的大致在300个左右,有270左右来自汉族,复旦2002年的数据,北方汉族1054个人有60个q1,占5.7,南方汉族652人中有10个q1,占1.5。如马明义的四川汉族数据,341个人中有9个q1,占2.6,luchuncheng的南京汉族中,800个汉族有24个q1,占3.0,zerjal的数据中,北方汉族q1为4.5244,台湾汉族1.2184,nonaka的台湾为1.12183。

    在汉族以外的汉藏语人群中,q1也有发现,如董永利2005年白族起源一文中,在白族6.7230、土家族3.1132、藏族2.2146,如文波在摩梭人一文中,普米族为2.1147。可以说,在汉族之外,q1也是存在的,主要分布在西南汉藏语居民中,q1不应该简单的看成汉族独有。

    汉族以外发现q1,东亚之外在东干人、巴基斯坦hazara人中找到过该类型。在东亚,在中国之外,在日本kanto地区为0.71137,冲绳东亚人类分布2.2144,nonaka数据韩国0.62317,zerjal数据越南7.1570。

    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认为,q1是1.5~1.0万年前进入东亚的细石器文明的创造者,他们可能是从中亚进入草原后进入东亚的,并且一直分布到整个东亚,直到大致1万年前,o各个支系的扩张,才冲淡和驱逐了他们,造成了他们只有残留在汉族和其他东亚人群中,频率非常低。

    六,综论

    对东亚人来说,o是最大成分,o在除了西伯利亚的所有人群都有分布,而且在东亚和东南亚所有人口超过1000万的大人群中都是最大的成分且均超过50。

    c是其次大的,尤其是对北方人群来说,在蒙古和西伯利亚通古斯人中都超过了50,但除了蒙古和哈萨克外,所有c占主体的民族人口基本都不超过10万,很多都是游牧和狩猎的几千人组成的小部族。

    n是第三位的,但对中国西南的一些民族和西伯利亚,也是非常重要的。

    d的分布比较局限,只有日本和**有比较高的频率。

    q1只低频率出现在东亚,没有一个人群超过10。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