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河内郡张杨


本站公告

    是夜,荀攸接到曹操新的将令后,急忙命家人准备行囊,又匆匆赶到荀彧府上辞行。

    荀彧自打府衙回家后,便一直闷闷不乐、愁眉不展,独自在院内饮酒。

    见荀攸来了,便让夫人唐氏又添加一些简单的酒菜,就在院中与荀攸闲谈起来。

    荀攸见其脸色不太好,问道“叔父,还因日间之事而忧心?”

    “哎,想我大汉传承四百载,谁曾想到,时至今日却落得这般境地,天子屡遭逆贼挟持,天下诸侯却无人相救,实在可悲、可叹。”荀彧低着头,看着杯中酒,无奈感叹道

    “叔父不必悲观,想天下仁人义士不胜繁多,诸侯内也不乏忠义之君,主公此次若是事成,便可迎回天子,那时,凭借主公之能,假以时日,便可扫平乱世,恢复汉室。”荀攸劝慰道

    “那若不成呢?想那刘基年仅弱冠,一直生长在江东之地,何曾见过匈奴?如何知晓匈奴的习性、作战之法?

    倘若在匈奴手上吃了大亏,一时胆怯之下或逃或溃,那天子与诸位朝中大臣,如何是好?”荀彧一脸焦急之色,手掌拍着石桌,低声说道

    “这.。刘基自出世以来,并无败绩,而且其身为汉室宗亲,应该不至于,撇下天子不管,独自逃生吧。”荀攸觉得荀彧说得,也有几分可能性,但仍然觉得,刘基能年纪轻轻创出偌大的名声,应该不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糊涂,正因如此,才最有可能导致大败,刘基年少得志,心中正是骄狂、意满之时,岂不闻骄兵必败?”荀彧越说越觉得可能,甚至已经想到刘基大败,弃天子不顾,最后天子落入匈奴之手的情景。

    这种臆测,纯属杞人忧天,荀攸知叔父因担心天子,而心中方寸大乱,所以也未再继续谈论下去,只是言道“假如真应了叔父之言,公达必会想尽法子救回天子,何况主公也率军增援,当无大事。”

    荀彧也知自己所说,纯粹是在发牢骚,对此事起不到任何影响,只得嘱咐道“公达一路上要多加小心,此事万万不可出现纰漏,要确保天子安危。”

    “公达省得”

    二人又喝了一会,荀攸明日还有随军出征,要早些回去休息,便起身离去。

    荀彧将荀攸送出府门后,复又回到院内,坐下独饮,不时的长吁短叹。

    唐夫人见荀攸已走,本打算来收拾下碗筷,见荀彧一脸的心事,还在喝闷酒,走到身旁劝道“世间万事,无论多难,都会有解决的法子,夫君身具大才,胸怀万策,只要静下心,总会想到的,又何必如此?不但伤身,还令人为你担心,方才长倩过来寻你,远远见你这般模样,都不敢过来打搅。”

    “哦?我儿找我何事?”荀彧听说儿子找他,不禁出声问道。

    荀彧有两子,长子名荀恽,字长倩,年十七,次子荀俣,还未及冠。

    长子荀恽才如其父,但性格却大相径庭,虽是士人,但为人却似豪侠,颇有胆气,也很豪爽。

    就是如此性格,反倒令荀彧心中喜欢,甚爱此子,平日里一得空,就会亲自教导其学问。

    “好像是长倩日间做了首新词,想找你帮他品鉴一下。”唐氏说道

    “哼,如今天下大乱,不专攻治国、治军之道,竟整日里舞文弄墨,学这些小道。”荀彧十分不悦的说道

    荀彧寄予长子厚望,还指望他日后能够继承自己衣钵,听闻其作诗弄赋,怎能不气。

    唐氏不觉得自家孩子做些诗词有什么过错,为其开脱,袒护道“还不是因那江东刘基,往日里长倩也不曾做什么诗词。”

    “恩?这关那刘基何事?”荀彧一脸疑惑,抬眼看向唐氏,心中郁闷之极,怎么什么事都能扯上刘基呢?只觉得刘基如鬼魅一般,阴魂不散。

    “自从刘基在江东、寿春所做的诗词,传到兖州后,各家子弟都不时的聚在酒楼品诗论赋,已经成了一股风气,尤其是刘基一曲下会稽的事迹,令这些年轻子弟,羡慕非常,都在效仿刘基,整天里作诗,写赋,听说连各家的女孩子,都参与到其中了。”唐氏一五一十的将事情说给荀彧。

    荀彧听得微微皱眉,心思转了两转,对唐氏说道“你去将长倩喊来,我有话对他说。”

    次日一早,夏侯渊、荀攸、于禁、乐进便率领五千轻骑,秘密赶奔平阳郡。

    随后曹操起兵两万也悄然西行,曹军细作先一步扮作马商赶往平阳郡,散播消息,另有使臣带着曹操亲笔书信,一人双骑,换马不换人,日夜兼程,赶奔河内。

    此时的刘基还不知曹军已经在前路给他布下了陷阱,领着江东船队正驶向河内平皋。

    刘基思来想去,觉得还是要见上一见张杨,毕竟有过书信来往,此次途经人家地盘,若是不去拜访一下,实在说不过去,所谓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于是派出亲信,带着书信前去河内野王去见张杨,告知此事。

    却说张杨此人,倒是有些能耐,董卓为祸洛阳时,将司隶祸害的鸡犬不宁,到处狼烟与森森白骨,唯独河内郡未遭涂炭。

    只因洛阳与河内郡中间隔着黄河,董卓军马须从洛阳北部孟津港乘船,才能驶入河内。

    于是,张杨便领着军马在黄河岸边,立下营寨,日夜坚守,使得董卓军马不得入。

    董卓几次命人相攻,但张杨作战勇猛,又兼之占着地利,无法取胜。

    硬的不行,董卓便来软的,派人携带重金去招揽张杨,但张杨毫不理睬,将重金收下后,将来人又打发了回来。

    董卓遂大怒,欲亲提重兵,攻打张杨,谋士李儒进言道“河内是洛阳北部门户,不宜逼迫太甚,以免其加入关东联军,到时对太师十分不利。”

    软硬都不行,无奈下,只得假借天子名义,封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双方罢兵。

    河内郡百姓因张杨而免于董乱,从心底十分拥戴张杨,也有豪杰从各处来投奔,其中能力出众的有杨丑、眭固,张杨甚重此二人,视为心腹臂膀,恰逢名士董昭避乱于河内,便亲自相邀,请其出仕长史一职。

    虽手下人才匮乏,但治理河内一郡之地,倒也勉强够用,董昭又身负大才,郡内事务打理的井井有条,一时倒也政务清明,河内也算安定。

    这一日,正在野王县衙内与董昭议事的张杨,从刘基亲信手中接过书信后,展开观看,大惊道“刘公子竟到了河内?”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