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剃头匠


本站公告

    呆在休息的驿馆里一呆就是三天,几乎都快把张力闷出病来了。乾隆皇帝可是一个大忙人,一时之间自然顾及不到他们。当然了,傅恒、阿桂他们身份不同,加上他们在京城有自己的府邸,所以暂时也想不到他们了。这些大佬一时之间都各自有自己的事情,所以张力他们这些人只能默默的等下去。

    “妈的,呆在这里都快闷死我了。还是先出去逛逛吧。”张力终于忍不住了。本来他以为自己的受赏诏书很快就会发下来,哪知道竟然要等那么长的时间!这小子完全忘记了一点——官场上的效率从古至今就非常慢,更何况现在还是在大清朝!这次打了胜仗,除了几个主要将领和官员的官职是由乾隆皇帝亲口决定的,其余官兵的赏赐都要由兵部和吏部商讨之后才能做出决定,然后交由皇帝过目。一旦皇帝同意了,这件事情才会最终定下来。所以要等到张力拿到自己的受赏诏书,估计起码还要等上十天半月。要知道这速度已经算快的了,毕竟这说起来简单,但其中牵扯到的人员和官职数量是非常多的,这安排起来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完成的。

    这京城是大清国的国都,不仅驻扎着十几万满汉军队,还居住着上百万的大清国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八旗子弟。大清以八旗立国,所以对八旗子弟可谓是照顾有加。当的差事可以世代世袭,每一个旗人生下来就有一份俸禄,吃的那可是铁杆庄稼。(请记住我们的网址dukNkN)大富大贵先不说,至少衣食无忧是没问题的。清兵入关以前,清太祖努尔哈赤把满洲军队分成了四旗,每一旗,起初是七千五百人。后来因为人数一天天增加(以满人为主,也包括少量蒙、汉、朝鲜、俄罗斯等族人),又由四旗扩充为八旗。八旗旗色的分别,是除了原来的正黄、正红、正白、正蓝之外,再加上镶黄、镶红、镶白、镶蓝。这些旗的编制,是合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满洲的贵、贱,军、民,都编了进去,受旗制的约束。后来,随着军事的发展,又增编了“蒙古旗”和“汉军旗”。三类军旗各有八旗,实际上共为二十四旗。原来的本部,由于区别上的需要就专称“满洲旗”了。

    清兵入关的时候,这些旗人大都是能骑善射,勇于征战的。入关以后,他们受到了爱新觉罗氏家族世代的优待。和皇室血缘亲近,地位比较高的,当了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低一点的,当什么参领、佐领之类的官职。剩下的普通旗人也当了一名旗兵。由于他们开国有功,地位特殊,世世代代食禄或者受到照顾。特别是满洲旗的旗人,更加享有特殊的身份,他们大抵是满洲人,但也有早年祖先就跟随清宗室到处征战的汉人,即归附已久的“旧人”置身其间。清代的制度,规定他们不准随便离开本旗,在京的也不准随便离京。凭祖宗的福荫,他们好些人世代有个官衔,领月钱过活。一般的旗人要做事就得去当兵,领一份钱粮。但是家族繁衍,人越来越多。有的人名义上还是参领佐领,但实际上已经并不带兵,有的人名义还是骁骑校,但是已经不会骑马。更甚的,由于子孙大量繁殖的结果,每家每户的“月钱”不可能累进,“粥少僧多”,就分薄了收入。旗兵的名额有限,也不可能随便入营。加上上层人物的贪污腐化,大吃空额,能够入营的旗兵相对来说就更加有限了。这样,世代递嬗,不少“旗下人”就穷困下来。他们之中某些有识之士,也觉得长年累月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坐吃山空不是办法,也有去学习手艺的。但是这样的人,反而受旗籍人的冷眼,认为他们没有出息。所以就其压倒的多数而论,旗人大部分都是游手好闲的。

    由于旗人的特殊地位,导致整个京城都受到了旗人的影响。无论是从民族服饰、饮食习惯、生活习俗都莫不如此。张力走在街头,发现许多旗人都喜欢提着一个鸟笼四处转悠,开口闭口都是“爷”!一个个都纨绔的很,而周边的人都已经习惯了。不过这些旗人最多也就是口头上拽一点,实际上并不会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毕竟他们已经在京城生活了一百多年,该有的分寸都是有的。而且这些吊儿郎当的家伙其实大部分都是旗人小官的子孙辈,家里最多也就是有几个官位,但大部分都没什么实权。真正有权有势的旗人子弟大都受到过良好的教育,就算是喜欢摆摆威风,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找普通老百姓耍威风。加上此时还是乾隆年间,皇室对旗人的管束比较严厉,所以京城的治安自然不错。当然了,有时候有些二愣子自然是无法避免的,毕竟这种人什么时候都会出现,所以也算不了什么。

    走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上,看着四周繁华热闹的场景,那也是别有一番滋味的。

    “这位爷,剃头吗?”一个剃头师傅向张力吆喝了一声。大清国的剃头令想必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多尔衮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命令,使得几十万汉族百姓人头落地。而也正是这一道剃头令,为满清统治的稳固做出了一个非常大的贡献。我们汉族人本来一向有“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的古训,但多尔衮把这一切都摧毁了。许多汉人的尊严和骨气由此丧失了,因此他们就此屈服了。当一个人的心里被撬开一道缝隙的时候,那许多事情其实就简单多了。

    “好啊,今天正好有空!你就帮我整理一下吧。”张力随兴说道。

    “好咧,爷你先坐。我立即就给您剃头。”

    这剃头令除了帮助满族人稳固统治之外,收益最多的其实就是这些剃头匠了。想想大清国现在有两亿多人,其中有一半是男人,数量超过一亿多人。这么多人需要剃头,起码养活了十几万剃头匠。

    在京城中随处可见这些剃头匠,挑着一根扁担四处游走。也有许多剃头匠是固定在某一个地点做生意,一般生意都非常不错。

    ~~~~~~~~~~~~~~~~~~~~~~~~~~~~~~~~~~~~~~~~~~~~~~~~~~~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谢谢了!!!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