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兵制 (二)


本站公告

    金朝兵制

    金朝军事大权亦由皇帝直接掌握。其下设都统?後改为元帅府?枢密院等?协助皇帝统辖全军。战时?指定亲王领兵出征?称都元帅?左右副元帅等?权任极重?但是临时设置?并非固定职务。边防军事机构有招讨司?统军司等。金军的编制?初时与社会组织相结合?主要编为“猛安”?“谋克”?一般以百户左右为一“谋克”?千户左右为一“猛安”。“猛安”上统於万户府?“谋克”之下还有五十?十?伍等组织。兵员的徵调?1名正军?配1名副军?战时副军可以递补正军。兵为世袭?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

    金军大体可分为本族军?其他族军?州郡兵和属国军。前二者为主力?後二者为辅翼。最初?奴隶主?封建主都应从军。进入长城之南地域後?主要实行徵兵制?签发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兵?谓之“签军”。後期也行“募兵制”。金统治中原後?还仿汉制?实行发军俸?补助等措施。对年老退役的军官?曾设“给赏”之例。对投降的宋军?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汉人降将统领。金军亦以骑兵为主?步兵次之。骑兵一兵多马?惯於披挂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後?步兵数量大增。水军规模也较大?但战斗力较弱。另编有炮军万户。除冷兵器外?还使用火炮?铁火炮?飞火枪等火器作战。

    北宋兵制

    北宋时期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机关?直接秉承皇帝旨意?调发全国军队?“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以及“侍卫诸班值?内外禁兵招募?阅试?迁补?屯戍?赏罚之事”(《宋史□职官》)?设有枢密使?副使等。三衙即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分统全国禁兵和厢兵?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地位低於枢密院长官。枢密院与三衙分握发兵权和管兵权?互相牵制。率(帅)臣在平时统领同驻一地的各司军队?即同驻一地的军队平时要受三衙和率(帅)臣双重统辖。战时?军队受枢密院调发?由皇帝临时派遣统帅(率臣)?给以都部署?招讨使等头衔?率兵出征?事已则罢。这样就使兵将分离?将不专兵。此外?还设有兵部?只掌管仪仗?武举和选募军兵等事。

    北宋主要有禁兵?厢兵和乡兵?在边境地区还有蕃兵等。

    禁兵是军队的主力?兵额多时在百万以上?主要任务是“守京师?备征戍”(《宋史□兵志》)。禁兵实行“居中驭外”的“更戍制”?除驻京师外?还分别到边地或冲要地方戍守?一二年轮换一次?既使士兵往来道路?以习劳苦?又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以防止武装割据或拥兵叛上。一般以50人为队?2队为都?5都为营?5营为军?10军为厢。营又通称为“指挥”?是作战的基本单位。步兵1指挥为500人?骑兵少於此数。各级主官名目繁多?大体是?厢?军分别设都指挥使?军还设都虞候?营设指挥使?其下尚有都头等。禁兵的给养按规定较优厚?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等。但有的妻室随营?又加军吏克扣严重?禁兵生活都很困苦?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深受将校欺凌和虐待?以致常常发生兵变。

    厢兵名义上也是一种常备兵?实际上是一支专任劳役的队伍。它分属各州和某些中央机构?“内总於侍卫司”(《宋史□兵志》)。其组织编制大体如禁兵?给养比禁兵低?主要担负筑城?修路?运输等杂役?多不训练和校阅。

    乡兵亦称民兵?有的称强壮?弓箭手?土兵?果毅等?是不脱离生产?农隙集结训练的民众武装?以按户选?抽的壮丁或募集的土人组成。其组织编制?各地极不统一?有的设指挥?都等?有的设甲?队等。乡兵服习水土?有的战斗力较强。朝廷遇有边事紧急?也徵发乡兵出战?并发口粮和酱菜钱。乡兵有的还可转为禁兵。

    蕃兵是由北?西北边境少数民族组成的武装。在西南边境还有砦兵?峒丁等。任务主要是边境戍守。组织编制因部落而异?常见的有部族?姓?小姓等。朝廷对其首领区分不同等级给予钱粮?衣服和土地?对士兵也偶有赏赐。蕃兵?砦兵等熟习边情?勇悍善战。

    北宋神宗时?王安石等人曾推行新法?在军事制度方面主要有保甲法?保马法和将兵法。保甲法规定10家(後改为5家)为1保?5保为1大保?10大保为1都保?“籍乡村之民?二丁取一”(《宋史□王安石传》)?农隙教战。保马法?即与保甲法相配合的牧养军马之法。“凡五路义保愿养马者”?由官府给予马匹?或按市价发钱自买?每户养1~2匹?免一定赋役?马匹如有死病等情须补偿。将兵法?即改变原来的“更戍制”?在全国重要军事地区置将统兵?平时就地训练?战时接受调遣?“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宋史□兵志》)。新法初行?颇见成效?但推行不久?随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而被废止。

    南宋兵制

    南宋时期军事制度较之北宋有很大变化。高宗开元帅府节制诸军。枢密院的军事领导体制虽然基本保留?但朝廷控制军队的能力已削弱?枢密院的军权也随之缩小。禁兵已不居主要地位?厢兵所在多有?蕃兵已不存在?而乡兵建置更为繁杂?制度纷歧。军队的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屯驻大兵即抗金各将领所率领?屯驻在前线的军队。其称谓几经变易。後来?朝廷为加强对各屯驻大兵的控制?将其改为御营军或行营护军。绍兴十一年(1141)?又剥夺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大将的兵权?把他们的部队改为御前诸军?“遇出师取旨?兵皆隶枢密院”(《宋史□兵志》)。屯驻大兵多是亲族乡里和军将的旧时部曲?战斗力较强。其中?岳飞所率岳家军最为着名?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之说。此外?三衙分别领率3支大军?初?中期在沿江和川陕边界还陆续组建10支御前诸军。这13支军队有军?将?队等编制?统兵官有统制?统领?正将?副将?准备将等?兵士一般区分为效用和军兵两级?每级又分若干等。每支军队中有一定比例的“不入队人”?充辎重?火头(炊事)等非战斗任务。宁宗时?这些制度又遭破坏?往往以文臣控制军队。

    元朝兵制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把卫队扩充至万人?编成名为“怯薛”的禁卫军?平时轮番值宿?战时充“大中军”?随大汗出征?并将各部落按千户?百户统编?成年男子均有出军之义务?上马备战斗?下马屯聚牧养?实行兵牧合一的制度?使军事组织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政治重心南移?军事制度也深受中原前代王朝的影响?加强中央集权?组建侍卫亲军?但仍保留了蒙古部族军队的许多成分。

    皇帝统驭军事大权。下设枢密院?专掌军政?为最高统军机构?其要职多由蒙古?色目贵族担任?征讨?戍守?简阅?差遣?举功等均由其秉承皇帝旨意统一管理。元初和元末征战较多?往往分设行枢密院?就地节制军事。行枢密院常冠以地域的名称?多为临时设置。中书省设兵部?管理屯田牧养等事?有时并管领驿站。各地军政则由行省丞相负责?通常也由蒙古?色目人担任。

    军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蒙古军?由蒙古人包括部分色目人组成的部队?探马赤军?初指从蒙古诸部抽取精锐组成的前锋?重役或远戍部队?後来也有色目人?汉人等加入?汉军?即由原金朝地区的汉人和部分女真人?契丹人组成的部队?还包括早期改编的南宋降军?新附军?即灭南宋前後改编的原宋军。此外?侍卫亲军中还有不少按族属组编的色目人部队。军队按十进制编制?分为万户府(统兵3000~7000人)?千户所(统兵300~700人)?百户所?牌子(10户)等4级?分由万户?千户?百户?牌子头统领。非蒙古军的万户府?千户所又置“达鲁花赤”?是为监军官?专由蒙古或色目贵族担任。万户府上设都万户府?大都督府等?侍卫亲军在千户所上设指挥使司。

    蒙古军(包括色目人部队)主要是骑兵。汉军?新附军大多为步军?也配有部分骑兵。水军编有水军万户府?水军千户所等。炮军由炮手和制炮工匠组成?编有炮手万户府?炮手千户所?设有炮手总管等。一部分侍卫亲军中?还专置弩军千户所?管领禁卫军中的弓箭手。

    军队依承担任务的不同?区分为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宿卫又分为皇帝直辖的“怯薛”军和由枢密院统领的侍卫亲军?平时主要护卫宫廷?守卫京畿?战时也出京征伐?镇戍诸军?屯戍於全国冲要地区。北方是蒙古军?探马赤军的重点戍防地区?淮河以南主要由汉军?新附军屯戍?并配置部分蒙古军和探马赤军。边境地区由分封或出镇其地的蒙古宗王所部和土着部族军配合镇守。各级军官一般实行世袭制?但朝廷能调动和另行任命。

    被划为出军当役的人户称军户?父子相继?世代相袭?不准脱籍。蒙古军?探马赤军和汉军军户?占田地4顷以内的可免交地税?一般可免除科差杂役。对上述3种军户?分别设立专门的管领机构?称为“奥鲁”(见图)?负责监督军户出丁当役?保证战时有充足的兵源?并要向军户徵发其当役亲属所需的钱物。蒙古军?探马赤军的家属多随军迁徙?与屯驻地点相隔不远?其“奥鲁”隶属於当役军人所在的万户府?千户所之下。汉军出征?家在乡里?其“奥鲁”由所在州县管民官兼领。新附军多未设置“奥鲁”?军户由所在地区管民官与本军协同治理。

    元朝极其重视对马匹的管理。中央设太仆寺专掌马政?在水草丰盛地区设养马千户所监牧。民户养马30~100匹?须抽取1匹入官。此外还经常强徵民马。

    明朝兵制

    中国明朝(1368~1644)改革元朝军事制度?创立了独具特色的卫所制?皇帝独揽军事大权?全国要地设立卫所?军丁世代相继?给养仰赖屯田。此制在维护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军队的统辖与卫所制朱元璋统一全国後?采纳刘基建议?立军卫法?在全国建立卫所?控扼要害。中央设大都督府。洪武十三年(1380)改为五军(即中?左?右?前?後军)都督府?为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全国卫所军籍。征讨?镇戍?训练等则听命於兵部。遇有战事?兵部奉皇帝旨意调军?任命领兵官?发给印信?率领从卫所调发的军队出征。战争结束?领兵官缴印於朝?官军各回卫所。这种统军权与调军权分离和将不专军?军不私将的制度?旨在保证皇帝对全国军队的控制。在地方?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置指挥使?为地方统兵长官。都司之下?在冲要地区的府(含直辖州)?县(州)置卫或设所。一般卫由卫指挥使率领?辖5个千户所?共5600人?千户所由千户率领?辖10个百户所?共1120人?百户所由百户带领?辖2个总旗?共112人?总旗辖5个小旗?共50人?小旗10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全国都司?卫所?共设都司17个?行都司3个?留守司1个?内外卫329个?守御千户所65个。兵额最多时达270余万人。

    京军与地方军明朝军队分为京军(亦称京营)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京军为全国卫军的精锐?平时宿卫京师?战时为征战的主力。洪武初年?京军有48卫。成祖迁都北京?京师接近前线?京军多达72卫?并正式成立了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平时?五军营习营阵?三千营主巡哨?神机营掌火器?战时扈驾随征。以後?京军制度累有更易。此外?尚有拱卫皇帝的侍卫亲军?如锦衣卫和金吾?羽林?虎贲?府军等12卫军?以及隶属御马监的武骧?腾骧?左卫和右卫等4卫营。

    地方军包括卫军?边兵和民兵。卫军配置於内地各军事重镇和东南海防要地。边兵是防御北方蒙古骑兵的戍守部队?配置於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的9个军镇?史称“九边”。民兵是军籍之外?由官府佥点?用以维持地方治安的武装?内地称民壮?义勇或弓兵?机兵?快手?西北边地称土兵?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有苗兵?狼兵等土司兵。此外?还有不同行业和阶层组建的矿兵?盐兵?僧兵(少林兵?五台兵)等?遇有战争?常被召出征?战争结束仍回原址。

    卫军主要是步军?骑军?东南沿海也置有水师。官府曾命福建?江浙沿海诸卫造船抗倭?使水师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卫军的武器装备?不仅刀牌?弓箭?枪弩等冷兵器制作精良?火器已占很大比例?铜铳?铁铳?地雷?各类火炮开始装备部队。中央还设立兵仗和军器两局?负责铸造火器。各省都司?卫所也遍设杂造局?专管所在卫所的兵器修造。

    明初?卫军主要随朱元璋起义的“从征军”?元朝和割据势力投降的“归附军”?因犯罪而被谪发的“恩军”以及抑配民户入伍的“垛集军”。“垛集”原是军伍缺额时抑配民户补充军伍的一种办法?朝廷颁行《垛集令》後成为卫军的主要徵集方式。按《垛集令》的规定?民3户为1单位?其中1户称正户?出军丁?其余为贴户?正军死?贴户丁补。永乐以後?正户与贴户的壮丁轮流更代为军。军民严格分籍。当军之家皆入军籍?称军户?属都督府?不受地方行政官吏管束?优免一丁差徭?身份和经济地位都与民户不同。军户固定承担兵役?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并随军屯戍?住在指定卫所。若军户全家死绝或逃亡?由官府派员到原籍勾补亲族或贴户顶替?称为“勾军”或“清军”。

    屯田制与募兵制卫军实行屯田制度。按规定?边地军丁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丁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丁授田一份?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按份徵粮。洪武至永乐年间?全国军屯约有八九十万顷。除大量军屯外?还实行商屯作为补助手段?即按“开中法”?由商人在边地募人垦荒缴粮?以补充军粮。

    明中期以後?由於大批屯田被豪右?将校侵占?商屯亦因“开中法”遭破坏而废弛?军卒生活无着而大批逃亡?卫所制逐渐崩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京军覆没。为保卫京师?朝廷派官四出募兵以应急?大规模推行募兵制?募兵逐渐成为军队主力。大凡战斗力较强的军队都由招募而来?如抗倭名将戚继光之“戚家军”?俞大猷之“俞家军”等。但是?实行募兵制?养兵耗费大?募兵愈众?国库日绌?於是频繁地向民众勒索?激化了阶级矛盾。至明末?募集之兵训练废弛?战斗力转弱?并相继逃亡?终於无法挽救明朝的灭亡。

    清朝兵制

    中国清朝(1644~1911)是以满族上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最後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经济高度发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并走向衰败的时期。它经历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社会和以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个历史阶段。其军事制度既因袭历代王朝的旧制和本民族的传统?也受到西方的影响。至清末?许多近代军事制度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清朝前?中期?兵权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雍正时设军机处?以亲信充任军机大臣?“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清史稿□职官》)?凡用兵大事皆由其承皇帝旨意办理。中央设兵部?名义上是全国最高军事机关?实则“不过稽核额籍考察弁员而已”(《历代职官表》卷十二)。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为陆军部?始有统率全国军队的权力?後又增设海军部?但军机处的权力仍重。到宣统三年(1911)?改责任内阁?另设军咨府?以秉承诏命?襄赞军谋?军机处遂废。

    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以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旗”本为满族“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兼有掌管军事?政治?生产三个方面的职能。凡旗人男丁皆可为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八旗各有旗主?皆为世袭?旗兵为其私有。太祖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每300人为1牛录?领兵官称牛录额真?5牛录为1甲喇?领兵官称甲喇额真?5甲喇为1固山?领兵官称固山额真?共领7500人?是为1旗。以後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入关以後?清廷虽仍沿用以旗统兵的制度?但八旗兵已成为完全不事生产的军事和政治组织?分为京营八旗和驻防八旗两种?直属於国家而不再归旗主私有?牛录?甲喇?固山各领兵官也都依次使用佐领?参领?都统等汉语称谓。京营八旗亦称禁旅八旗?分为郎卫和兵卫。郎卫是从正黄?正白?镶黄等所谓上三旗的满?蒙族人中挑选组成的亲军营?负责侍卫皇帝和宫廷?归领侍卫内大臣统辖。兵卫负责拱卫京师?主力有骁骑?前锋?护军?步军等营?还有选自各营?装备精良的士兵组成的健锐营?火器营?虎枪营?神机营等。除骁骑营归八旗都统直辖外?其余分置总统和统领统率。驻防八旗?由镶白?正红?正蓝?镶蓝?镶红等所谓下五旗担任?分驻全国冲要城镇?以畿辅?东北?内蒙古为最多?作为镇慑地方的武力?分由各地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兵是参照明朝军卫制度改编和新招的汉兵。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因而得名。有马兵(亦称骑兵)?步兵?守兵之分。马兵?步兵亦称战兵。沿江?海设有水师。绿营兵籍?皆注於册?由兵部管理。“骑兵拔於步战兵?步战兵拔於守兵?守兵拔於余丁?无余丁乃募於民”(《乾隆大清会典》卷六十七)。将官归兵部选任?“凡直省武职副将以上?列名具疏请补?参将以下?按月升选”(同上书卷六十)。绿营仅有极少数驻京师?称巡捕营?隶属八旗步军营统领。其余分屯各省?依所辖地域之大小?远近?险要和人口的多少确定兵额?列汛分营?“以慎巡守?备徵调”。绿营兵以“镇”为基本单位?作为全国各大镇戍区的基础?设总兵1员?为镇的主将。在总兵之上设有提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各镇总兵?又有巡抚?其兼提督者有权节制各镇。在巡抚提督之上?又设总督?用以节制一省或数省区域内的巡抚?提督和总兵?为该区域的最高军事长官。各镇绿营兵按协?标?营?汛编制。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都各有直属亲兵?统称本标?分称总督标?巡抚标?提督标?总兵标。标辖2~5营?分称中?左?右?前?後营?居中镇守?以备徵调。凡副将所属之兵称协?是协守要地的部队?按防守地的重要程度编配数十至千余人规模不等的营?以守备地名命名?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次要地区设汛。每汛数人至数十人不等?由千总?把总统带。自提督以下?仅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其军令寄於总督和巡抚?兵权归於中央。遇有征伐?皇帝另简经略?参赞大臣统兵?调集各地绿营出战?事毕即解大臣兵柄。

    八旗兵和绿营兵都实行薪给制?按年或月发一定的银饷和米粮。武器装备主要有弓?箭?刀?矛等冷兵器?炮?鸟枪?铳枪?抬枪及火箭(见中国古代火箭)?火球?火罐?喷筒等火器?此外还有云梯?藤牌?鹿角等。八旗兵的薪饷和武器装备均优於绿营兵。

    勇营1840年鸦片战争以後?八旗兵与绿营兵已腐败不堪用。1851年太平天国革命爆发?清廷谕令各省举办团练“助剿”。曾国藩在湖南募团丁为官勇?订营哨之制?粮饷取自公家?称湘勇或湘军?是乡团改勇营之始。继之?又有仿湘军制度建立的淮军和各省勇营。及战事既毕?除曾国藩直辖的湘军和其他一部分勇营遣散外?各省险要处仍以勇营留屯?称为防军。防军之外?又有练军。它从绿营选练而来?其营制饷章也全仿湘军?任务与防军同。这样?自同治至光绪中日甲午战争结束时?防军与练军成为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它们的营制皆源自湘军。湘军以营为基本建制单位?500人为营?营辖4哨?哨辖8队?分由营官?哨官?什长率领?从两营至数十营设统领。兵必自召?将必自选?训练?指挥自主?粮秣薪饷自筹。每营只服从营官一人?每军只服从统将一人?营?军彼此独立?互不统属?都只服从曾国藩?兵部无权管辖。湘军制度之盛行?成为清朝兵制的一大变革。从此?“兵为将有”?中央兵权移於将帅。这个时期?清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制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清廷在一部分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购买和仿制洋枪洋炮?轮船铁舰?雇用外籍教习和顾问?举办武备学堂?开始采用西式武器和操典训练军队?并建起了近代海军。但是?这种变化既是初步的?又是畸形的。旧有的大刀?长矛并未废除?集兵方式没有改变?军队建制仍维持勇营制和其他旧的组织形式。军队的主要新式武器和教习都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反映了清军的近代化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点。

    新军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湘军?淮军?防军?练军又相继腐败不堪用?於是又有“新建陆军”?“自强军”代之而起。因其武器装备全用洋枪洋炮?编制和训练尽仿西方军队?故称新军。《辛丑条约》签订後?清政府决定进行军事制度改革?在中央设练兵处?在各省设督练公所?并计画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以北洋新军作为中央军(亦称国军)?以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将原有的防军?练军和其他旧军(旗兵除外)汰弱留强?一律改为巡防营。新军以镇为基本建制单位?每镇官兵定额12512人?由步?马?炮?工?辎重等兵种组成?设统制率领。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新军的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数学习军事的留学生。集兵方式采用募兵制?在体格?嗜好及文化程度上有严格规定。新军的品德教育以“忠义要旨”为中心?技术训练“以实用易学为主”。清政府本想通过军事制度改革收回全国兵权?但召募?发饷等操於将帅手中?武器装备有赖於外国?军队的私属性质毫无变更。至宣统末年?新军只练成13镇(另说14镇)?由於辛亥革命爆发?便随清亡而终。

    太平天国兵制

    太平天国(1851~1864)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所建立的政权。其军事制度既具有农民起义军的特点?又受封建制度和天主教的影响。

    太平军的最高统帅为天王(洪秀全)。初期?全军分成中军?前军?後军?左军?右军?各委主将统辖?主将直接受命於天王。不久?又设正?又正?副?又副等军师?军师遵天王令管全军。克永安後?封各主将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翼王?东王节制其余四王?成了太平军的实际统帅。天京变乱?翼王出走?太平军上层军事指挥体制发生变化。1858年?恢复五军主将制?由中军主将总统全军。後又增设靖东?平西?定南?征北四方主将。在主将之上又设天将?朝将等官职。太平天国没有设立定制的军事统辖机关?军师?主将等均以其王府?僚属为办事机构。

    太平军的组织体制依《周礼》制定。军为基本单位?编13156人。军设军帅?辖5个师?师设师帅?辖5个旅?旅设旅帅?辖5个卒?卒设卒长?辖4个两?两设两司马?辖5个伍?伍设伍长?统4个圣兵(见图)。军帅以上依次设监军?总制?将军?指挥?检点?丞相各级官职。从监军到丞相?只是官员的职位等级?平时没有相应的建制部队?战时各官分领一军或数军出征作战。

    太平军初期只有陆营?後增设土营。土营曾编成2个军?用以掘地道和攻城。随後又建水营?编成9个军?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鄱阳等湖泊作战?其编制悉如陆营。定都天京後?计有陆营95个军?加上水营?土营共106个军?但据史料称?各军并不满员?有作战能力的共约10~15万人。

    太平军的兵员多是自愿投军的农民和社会下层群众?军官从英勇善战的士兵中选拔。阖家投奔太平军者?壮男编入战斗部队?妇女编入妇女营?儿童参加童子军。初时?多将同县同地参加太平军的人集中编组。出广西後?由於参加者众多?遂打破地域界限?实行混编。

    太平军实行“圣库制度”。作战获得的财物或“打先锋”取得的钱粮?尽交“圣库”。人无私财?违者处罪。官兵均无常俸?所需钱?粮?油?盐?衣物等?均视“圣库”之盈虚发给。但是?此制度到中?後期逐渐废弛。

    太平军官兵之间以兄弟姐妹相称。有严格的纪律?曾先後颁布过《太平条规》?《行军总要》等军律。太平天国前期?军队组织严密?利於行军作战?连它的敌人亦称其“具有条理”?“由本及末?一气通联?颇得身使指应之效”(《贼情汇纂》卷四)。後期?政治颓败?军事指挥层次过多?设官繁冗?又滥封高官?以致形成指挥不灵的局面。

    中华民国兵制

    中华民国(1912~1949)经历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3个时期。各时期的军事制度依其所依附的国家和效仿的制度不同而改变。

    中央和地方军事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由临时大总统统率军队?设陆军部?海军部分掌陆?海军行政?又设参谋本部掌军令。但南京临时政府只控制了南京附近及一些革命党人掌握的军队。北洋军阀政府由大总统统率全军?陆?海?参3部职掌同前。一度设陆军训练总监?掌陆军教育训练。1919年设航空事务筹备处?1921年改称航空署?掌航空行政。1927年?奉系军阀控制北洋政权时?将陆?海?参部和航空署合并为军事部。北洋军阀政权从未完全控制过全国军队。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与北洋政府相对立的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设军政部。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设军事委员会?辖参谋部?秘书厅?海军局?航空局?军需局?政治训练部等机构。北伐战争开始?又设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事委员会内各机关(除秘书厅外)皆改隶总司令部。1928年?国民党政府撤销军事委员会?以政府主席兼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并在行政院内设军政部掌军事行政(後该部海军署分出?为海军部?航空署分出?为航空委员会)?而政府主席之下又设参谋本部和训练总监部。1932年?重设军事委员会?由其委员长统率全军?辖参谋本部?训练总监部等机关?并指导行政院属下的军政部?海军部。抗日战争中?以军事委员会为最高统率部?中央各军事机关皆归其统辖。1946年撤销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部。该部隶属於行政院?内设6厅12局?又设参谋总长?承最高统帅――总统意志指挥全军?下辖陆?海?空军及联合勤务等4个总司令部。

    武昌首义时建立的鄂军都督府?是民国时期的第一个地方军事政治机构。以後起义各省纷纷依例。都督为一省最高军政长官?之下有分区而治的军事长官――镇守使。有的省和地区还设有护军使和都统。後来各省都督先後改称将军?督军?督办?在名义上隶属中央?但是常不听号令?并截留税款?扩编军队?逐步演变成割据势力?成为控制一省以至数省的军阀。国民党政府时期?在省主席下设保安处或保安司令部?管辖地方保安部队。

    军队的武器装备和组织编制中华民国各时期?军队使用的武器主要有步枪?机枪?火炮以及少量的飞机?军舰?坦克等?重武器大部为外国制造?自身没有建立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

    陆军是主要军种。陆军中主要是步兵?另有骑?炮?工?辎重?通讯等兵种。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制定陆军暂行编制?将清末新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改为师?旅?团?营?连?排?班?师为战略单位。12月?北洋军阀政府也颁行大体相同的陆军编制。1926年?国民革命军编成8个军?各军(除第7军外)辖3个师?师辖3个团?团辖3个营?营辖3个连?此即“三三制”编制。军?师编有炮兵部队?但多不齐全。1929年?国民党政府召开编遣会议?规定以师为战略单位?分甲?乙?丙3种?甲种师辖3个旅共9个团?乙种师辖3个旅共6个团?丙种师辖2个旅共4个团。各师又辖有数量不等的炮兵和骑兵部队。1939年?又改以军为战略单位?军下辖3个师共9个团?还直属一些炮兵?工兵部队。抗日战争结束後?又以师为战略单位?师辖旅?旅辖团?称“整编师”。此项整编尚未完成?1946年又恢复军?取消旅。民国时期?还编有路军?集团军?军团?兵团?战区?绥靖区等?其编组无定制?按临时发表的组织规程办理。实际上?各建制单位缺额甚多?常常不能反映它的实力。

    海军规模较小。北洋政府时期?海军编成第1?第2舰队?隶属於海军总司令部?下辖若干艘军舰。国民党政府时期?又陆续编成中央?长江?渤海?练习等舰队和鱼雷游击队。抗日战争初?海军舰船多自沉於长江江阴?马当等水域。日本投降後?*美?英“军援”的军舰及接收侵华日军军舰?重建海军?编成3个舰队。

    空军规模也较小。1913年?北洋军阀政府购买法国飞机12架?建立南苑航空学校?开始组建空军。1920年後?各地军阀和国民党军队?陆续建立航空学校或航空处?编有规模很小的航空队。1934年?航空委员会编有8个航空队?1936年?编成9个大队共30个中队?以後又在大队之上设路司令一级。

    兵役制度北洋政府时期?采用募兵制。1915年制定《暂行陆军徵募条例(草案)》?将兵役分为常备?续备?後备?国民4种?但并未执行。各军阀往往自行募兵?不守定制。国民党政府成立後?仍沿用募兵制。1933年?国民党政府颁布《兵役法》?两年後实行徵兵制。兵役分国民?常备两种?规定年满18~45岁的男子?不服常备兵役者皆服国民兵役?平时按规定训练?战时应徵。常备兵役又分现役?正役?续役。20~25岁男子应徵入营?服现役3年。期满退为正役?为期6年?平时在乡应赴规定之操演?战时应召回营。正役期满转续役?40岁止?任务与正役同。在各地陆续设置团管区?师管区?军管区?作为兵役机构。实际上?国民党政府只注重现役徵集?其他规定没有执行。而现役兵员的徵集?名为徵兵?实则抓丁。

    教育训练制度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的军事机关均颁发过《训练大纲》?《操典》?《教范》?《阵中要务令》等?但大多没有实行。训练内容和要求大都由部队长官自定。许多部队(主要是非嫡系)实际是不练之师。但各类军官学校比较正规。陆军军官教育分养成和深造两级?培养初级军官的陆军军官学校和培养高级军官的陆军大学。国民党政府时期还设立了步?骑?炮?工等兵科学校?作为养成和深造之间的进修教育。海?空军分别设有海军学校和航空学校。此外?还有一些培养技术军官的军医?测量?军需?兵工等学校。抗日战争末期?成立国防研究院?以培养陆?海?空联合作战的高级指挥和参谋人员。中华民国时期各军校大多袭用日?德?美等国军队的教材?聘用一些外籍人充任教官。

    後勤补给体制陆军以战略单位(师或军)为供给单位?直接向陆军部(後改军政部)请领?运输自行解决。海?空军按建制下发。1933年?军事委员会设兵站总监部?负责作战部队军需品的补给运输。抗日战争期间?军事委员会後方勤务部在各战区?集团军作战地域设兵站机构?负责各军?师的补给?由辎重部队运送前方。国防部建立後?由联合勤务总司令部设立的补给司令部和各省区供应局向前?後方各部队补给。

    中华民国时期的军事制度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相适应?既保留有封建军制的残余?又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许多变革?这是与中国历史上各封建王朝的军事制度所不同的?也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大唐帝国军制

    一、初唐的府兵制度:

    1、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将关中分为12道,即12个行政区域;每道置一军,共12军;又设若干骠骑府、车骑府,分别隶属于12军。武德三年分别授予此12军军号:万年道参旗军、长安道鼓旗军、富平道玄戈军、酒泉道井钺军、同州道羽林军、华州道骑官军、宁州道折威军、岐州道平道军、?州道招摇军、西麟州道苑游军、泾州道天纪军、宜州道天节军,每军设将、副将各一人,督率府兵且耕且战。

    2、贞观时依隋制,设府兵之最高统帅部门十六卫――其中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这十二卫各领军府40至60不等,军号分别为骁骑、熊渠、豹骑、羽林、射声、次飞,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不统府兵;以及太子东宫六卫率――太子左右卫率、太子左右司御率、太子左右清道率,诸卫率各领军府3至5不等,东宫十帅府中的太子左右监门率府、太子左右内率府不统府兵。

    太宗又分全国为十道:关内、河南、河北、河东、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全国军府虽然由12卫和六卫率分领,但同时又按地域隶属于道,所以府兵有双重节制。12卫和六卫率领有军府,但不得自行征调,调兵须有皇命,地方上不见命令不发兵;十道及下属各州不直接领兵,其对下属军府的职责是进行检查督促;各军府长官发兵时须以鱼符为凭,州、道长官参与合对;各卫、率所属军府不集中在一道、州,一道、州的数个军府也分属不同的卫、率,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结党和割据,虽然缺点是不利于应急,但笔者觉得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了。威服四夷,屹然天下,全仗于此!!!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军府长官改称折冲都尉,副手为左、右果毅都尉各一人,军府改称折冲府(即折冲于樽俎之间之意,备兵而不用兵,吾神往之~~~),其数目时有增减,大约保持在600府左右,府兵约60万人,骑兵约占十分之一。编制如下:

    十道(检点士兵于)

    ||――上府(1200人)-6团-12旅-24队-120火

    12||

    卫||――中府(1000人)-5团-10旅-20队-100火

    和(取兵于)――折冲府――|

    六|――下府(800人)-4团-8旅-16队-80火

    卫|

    率|――特府(1500人)-5团-15旅-30队-150火

    每火10人,设火长;每队5火共50人,设队正;每旅2队共100人,设旅帅;每团2旅共200人,设校尉;并分上、中、下府;另有特府,乃武周为拱卫东都洛阳特设。

    3、唐代府兵制度概况:

    (1)兵员概况:

    唐代府兵有内府和外府之分,内府即"三卫五府"――亲卫、勋卫、翊卫,而勋卫、翊卫又分为一、二两府,内府卫士负责宫廷宿卫,外府即各折冲府。府兵的选拔其时有三项标准:资财、材力(体力)、丁口,而以资财为首,等级观念很严;三卫五府士兵由五品及上柱国以上官员子孙组成,外府士兵由六品以下官及良家子弟组成;家中人口多、体力好的人21岁入役,61岁出军,三年一检点,相当于终身义务兵,本人享受免租庸调,同时自备粮秣、短兵器,战马和盔甲、长兵器由国家负担,每年冬季以府为单位由折冲都尉指挥进行操练。

    (2)勤务:

    府兵平时分散在各地折冲府,每年轮番到京城担任宿卫任务,称为"番上"。兵部将距京城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5组,每5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500里至1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7组,每7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15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8组,每8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距京城2000里的折冲府兵分为10组,每10个月轮流番上一次;这个规定应该说是比较合理的,府兵的驻扎地距京城无论远近,其实际服役天数(包含路途往返及实际宿卫时间)基本相差不大,都是平均每月10天左右;如果路途确实极远而影响到了府兵服役质量,可以上缴一定数目的钱物来以资代番,还可以连续执行两个月的宿卫任务来并番;如遇临时征发远征作战,战后可按作战时间免去其番上任务。如此即可保证府兵的训练时间不受干扰。

    (3)衰亡:

    唐初实行均田制时,对于有军府的州很重视,保证了兵源需要和军费控制,但随着均田制的弛坏和农民逃亡,兵源已近枯竭,折冲府已无兵可交、不能维持番上;且府兵分布比较分散,军官升迁缓慢、军士被卫将视为厮役,也以无人愿入伍了。故天宝八年,朝廷即实际上废除了这种制度。

    二、?骑:

    府兵为初唐时期的主要的中央军,但并不是唯一的,募兵制一直与其并行(贞观至开元年间曾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募兵),比如说沿边戍兵既是大多为募来。开元十年,因久无边事,亦因限制边将日骄,将60万边兵裁撤了20余万,恰好此时府兵制度已经浸坏到了极点,很多军府已经不能派出番上的士兵,朝廷因此转而用募兵来解决中央宿卫部队的兵员问题,从裁撤的边兵中拣选12万人直接隶于12卫,不再派往其下属军府,直接由本卫番上,而12卫从此亦不再依靠各折冲府输送士兵了。这一由当时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导致的募兵制的盛行,使得?(音"锅")骑就此组建并直接代替了府兵!但是天下承平日久,军备松弛、重文轻武,原来募集的?骑士兵待遇、素质、士气、训练均较地下,既不象府兵自备资粮,也没有明确规定由国家供给,因此它属于过度性的军队,仅存在了20余年就只剩下了官员和空额,历史极短。也有说法云?骑是属于府兵的一种,但从上述分析中笔者觉得还是应该区别开来。

    三、禁军:

    唐代南衙是中央官署的统称,地处宫城之南,称为南衙或南司,16卫府属南衙,由宰相负责,文臣主兵事,南衙卫士一般由各折冲府番上;宦官居北,称为北衙或北司,羽林亲军等禁兵属北衙,由皇帝亲信宦官负责,武臣主兵事,北衙禁兵一般为皇帝、太子亲兵。有时南北衙兵将也会对调、互兼官职。

    唐建国后,高祖以太原从龙之兵3万作为宫城宿卫,称元从禁军,又称父子军,他们终身为皇帝亲兵、子弟相补、待遇优厚。总体来看,禁军可以人为地分为5个系统,第一是太宗选善射者百人组成的百骑,以后陆续更名为千骑、万骑、左右龙武军,第二是太宗精选勇士组成的北衙七营,以后陆续更名为左右屯营、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统称羽林亲军,设羽林大将军,为皇帝之最亲信,地位远高于诸卫大将军;羽林亲军在玄宗时因朝廷开边、许多悍将劲卒转投边兵追求军功而削弱了许多;第三是肃宗至德二年用追随其回到长安的禁兵子弟组成的左右神武军,故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神武军总称北衙六军;第四是肃宗为加强殿前警卫增置的殿前射生左右厢,当时约千人,后扩编、改名为左右英武军、宝应军、殿前射生左右军、左右神威军、天威军。

    第五既是中晚唐时期最主要的禁军――神策军。公元754年(天宝13年),朝廷为防御吐蕃新设一只边兵首称神策军(兵员应为募集),为平安史之乱勤王后由宦官鱼朝恩掌管,驻扎陕州,收编了很多精锐的西北边兵,兵额已上万;永泰元年吐蕃入寇,鱼朝恩掌之驻扎苑中正式成为中央禁军,又收编了许多精锐的藩镇部队,分为神策左右厢,德宗时又改为左右神策军,两军主将为护军中尉、副将为中护军,均为宦官,并由此而确立了宦官统领神策军的制度,同时边兵往往归神策军指挥,称为神策营,神策军也于此时达到了极盛。神策军除负责宫廷宿卫外,同时还兼负防御外敌、平灭内患之职,公元783年剿灭泾原叛兵一役殊死作战、克建奇功,最后发展到拥兵15万。但这是皇帝通过家奴之手掌握的部队,除亲信宦官外其他官吏不能插手,阉人气焰日盛、难以节制、逐渐大权独揽,他们运用手中的权力不断为神策军增加粮饷、提拔军官,致使神策军耽于享乐、兵无斗志,予藩镇以"清君侧"之口实屡屡举兵向阙,皇帝不得已只好靠杀宦官以求藩镇退兵,朝廷威严尽失。至晚唐时,五部禁军均已兵微将寡、名存实亡了。

    四、藩镇:

    1、唐初时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区,长官为大都督(战时出征称大总管),又以守捉、军、城、镇作为不同等级的边防军分区,其长官称为"使",有时一部分都督以钦差身份持节上任,至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以节度使为固定官职取代"使"时仍只有统兵权;玄宗时沿边以数州为一镇设九节度使、一经略使,藩镇既指节度使及所部军队,首长由重臣出任,赐双旌双节、揽军政大权,十镇共拥兵486900人:

    藩镇名所在地职责军力

    安西节度使今新疆库车管理西域24000

    北庭节度使今吐鲁番防御突骑施、坚昆20000

    河西节度使今甘肃武威隔离吐蕃、突厥73000

    朔方节度使今宁夏灵武防御突厥64700

    陇右节度使今青海乐都防御吐蕃75000

    剑南节度使今成都防御吐蕃、绥靖南夷39000

    岭南五府经略使今广州绥靖南夷15400

    河东节度使今山西太原防御突厥55000

    范阳节度使今北京防御契丹、奚91400

    平卢节度使今辽宁锦州招抚室韦、??37500

    2、藩镇军中按兵源分有以前分番服役的健儿、罢诸州团练使后新组建的团结兵和地方乡兵;按构成划分有只领的外镇兵、属下州的郡兵、屯于藩镇帅府内宅的内院兵;最重要的是牙兵,又称衙兵,藩镇之最亲兵,极为精锐,负责保卫衙城和藩帅,是藩镇军的核心力量。

    3、节度使权限过大,亦有身兼数镇者,终至酿成安史之乱。乱平后,以前为平叛新设的和归附的藩镇林立,兵将久镇一处导致节度使出现世袭现象、尾大不掉,朝廷无力节制;而一些忠于王事的藩镇因宦官监军掣肘、国家粮秣供应不及时也倍受钳制。噫,藩镇!军制之毒瘤也!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