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道集


本站公告

    《庚道集》为现存文字最长(约六万余字)、纂集丹法最详的外丹黄白术著作的汇集。编纂人不详。据今人陈国符考证,为元人或明人所纂。所载丹法多出于唐宋,尤以宋代最多。收载《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

    我国古炼丹术称黄金为‘庚辛‘,‘庚道‘即炼黄金之道。

    全书九卷,每卷各载黄白法(少数为外丹法)十余条,或数十条,可谓集唐宋黄白法之集大成。其中不少记载,作法具体,且可得到今天化学实验之验证。如卷二‘抽汞法朱砂‘,即‘朱砂抽汞法‘载:‘……炉冷开取,其砂化为真汞,在水瓶内淘出,焙干,若砂好,每一两砂得汞七八钱上下。‘从理论上计算,一两朱砂可得真汞八钱六分,上法所得如为八钱,即与理论值甚为接近。

    卷六记载制取药银的‘丹阳术‘(西汉时,炼丹家多以丹阳郡盛产之赤铜为制取‘药金‘、‘药银‘的原料,久之,‘丹阳‘一词遂衍化为‘药金‘、‘药银‘的代称。而制炼‘药金‘、‘药银‘的方技也被称为‘丹阳术‘),先是‘制杖子法‘,‘杖子‘又称‘骨头‘、‘赤毛‘、‘茆‘等,即用‘开通钱‘炼成‘赤铜‘。其次,制取‘点化药‘,有‘制矾法‘、‘制砒粉‘、‘造粉霜‘等。最后为制‘丹阳银‘之法,有‘结煅粉霜丹阳换骨法‘、‘四白头丹阳法‘、‘制砒粉丹阳法‘、‘升砒朱粉霜硇点化法‘等。炼丹家因所制‘丹阳银‘‘雪白如银‘,故以之冒充‘白银‘,实为‘药银‘。

    黄白术中之化铜为银法,最早使用的‘点化药‘为‘三黄‘。即三种含砷的硫化物:雄黄(As2S3),雌黄((As2S3)),砒黄。西汉时,即出现了用此三黄点化得到的一种铜砷合金,因系黄色,被冒充作黄金,故有‘汉代多伪金‘之说。但‘三黄‘与金属合炼时,在高温条件下容易挥发,后在实践中发现,经过‘伏火(煅烧)‘处理,即可改变其易挥发的特性,如东汉末黄白大师狐刚子即有‘伏火三黄,点化五金‘的论述。唐金陵子《龙虎还丹诀》中的‘点丹阳方‘更详细记载了用‘砒霜(As2O3)‘点化丹阳(铜),从而获得‘砷白铜‘(另一种白色的铜砷合金)即‘药银‘的实验。故唐代的炼丹文献中,出现了不少‘伏砒法‘、‘伏X法‘。在此基础上,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为‘死砒法‘、‘死X法‘。所谓‘死‘,即对‘砒‘煅烧处理时,不仅改变了其原有特性(即原物‘死‘了,分解了),并获得了新的形质,用以制炼,更具成效。

    卷六又记载有分离‘单质砷‘的方法。古代所称‘砒‘,即今化学元素周期表上第33号元素‘砷‘。已知自然界中以游离状态存在的‘砷‘很少,大都是以砷的硫化物存在(如‘三黄‘)。关于最早从化合物中分离出单质砷,西方一致公认归功于13世纪德国炼丹家大阿尔伯特(AlbertusMagnus),但我国化学史家赵匡华等按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中有关‘雄黄‘一段文字进行模拟试验,证明葛洪早在四世纪初就曾分离出单质砷,这比大阿尔伯特要早九百多年。

    可惜葛洪没有明确记载‘砷‘的形质,而本卷‘葛仙翁见宝砒‘,‘煅信(信石即As2O3)法‘,‘煅信‘三法,则有‘色如银‘,‘……甚硬‘等关于单质砷形质的确切描述。而当赵匡华等对上述三法模拟试验时,也确实炼制出单质砷。

    卷七所记几个‘死砒点化法‘,其发生的化学变化与上三法同,对反应生成物亦记录为:‘亦如玉银,相似可爱‘。

    综观《庚道集》各卷丹法,都广泛使用了植物药,且剂量小(以两、钱为单位),说明当时对植物类药的药理、药性已有较深刻的认识。书末所载的以植物药为主,兼及极少量的其它类药合和而成的‘治大麻癞风药感应大风丸‘,标志了黄白术趋于衰微时,已渐次为植物类药所代替。

    诸丹法中还广泛使用了‘米醋‘。考‘米醋‘系从米类发酵制得,质量较高。由此看出,随着古代作坊的出现和酿造业的进步,使参与黄白术实验的有机酸质量,也相应获得了提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