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论


本站公告

    《坐忘论》,一卷。唐道士司马承祯撰。《通志》所录《坐忘论》为三卷,另有吴筠所撰一卷;《续仙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天坛王屋山圣迹记》则不著卷数;《新唐书-艺文志》《茅山志》《文献通考》《道藏目录详注》皆为一卷;《正统道藏》太玄部亦为一卷。此外,《全唐文》卷九二四全文收入,《道枢》卷二摘录。

    《坐忘论》集中讲坐忘收心、主静去欲的道教修炼理论和方法,为司马承祯神仙道教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七部分,即修道的七个步骤、层次:

    第一,敬信。认为信是道之根,敬为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故修道的首要功夫是敬信。

    第二,断缘。就是要断有为俗事之缘,要求弃事、无为、心安,旧缘渐断,新缘莫结。这样才能心弥近道,至圣至神。

    第三,收心。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静则生慧,动则成昏,所以‘学道之初,要须安坐,收心离境,住无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不著一物,自入虚无,心与道合。在坐忘收心的修炼过程中应避免四种偏差,即:心起皆灭,入于盲定;任心所起,不加收制;不知守根,心无指归;于言甚善,于行极非。只有不断克服这些偏向,真正收束身心,才能进入下一步修炼阶段。

    第四,简事。认为修道者应处事安闲,应物而不为物累。

    修道者应‘知其闲要,较量轻重,识其去取,非要非重,皆应绝之‘。这是对坐忘收心的进一步保证。

    第五,真观。即要善于洞察事物,不为外物所迷,不为尘世所累。其关键是无欲,不生得失之心。做到‘有事无事,心常安泰。与物同求,而不同贪;与物同得,而不同积。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迹每同人,心常异俗。‘指出,此乃‘实行之宗要‘,应‘力为之。

    第六,泰定。就是‘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是在私欲俗念完全消尽之后所达到的境界。此时,‘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前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若溃痈。‘司马承祯称达到这个地步为‘出俗之极地,致道之初基‘,去‘得道‘不远了。

    第七,得道。得道的标志是形神统一,修成长生不老的‘真身‘。

    在这七个修道阶次之后,司马承祯又附以‘枢翼‘,提纲挚领地综述其坐忘思想的主旨。认为心归至道须先受三戒,即:简缘、无欲和静心。提示修道的具体方法,指出得道之人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否则都算不上得道。

    所谓坐忘,初见于《庄子-大宗师》,魏晋玄学家解庄进一步发挥此说,后为道教所承袭和发展。如《道教义枢》卷二引《洞神经》《本际经》都对此有所阐说。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五‘灭动心不灭照心‘条引《洞玄灵宝定观经》时指出:司马承祯《坐忘论》取此。曾?《道枢》卷二引司马承祯话说,‘吾近见道士赵坚造《坐忘论》七篇,其事广,其文繁,其意简,其词辩。‘《正统道藏》中有赵志坚(即赵坚)《道德真经疏义》,卷五论及真观。这表明赵坚在司马承祯之前也曾作《坐忘论》,其真观一说或对后者有影响。曾?在《道枢》卷二中又称:‘吾得坐忘之论三焉,莫善乎正一‘(正一,指司马承祯)。可见道教中讲说坐忘不止一家,而以司马承祯为善,他借鉴别家,更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简要化,因而在诸家中独得以流传至今。《坐忘论》也受到佛教思想方法特别是天台宗‘止观‘学说的影响。书中具有道、释、儒三家的思想因素。

    在当时道教修炼外丹的风气中,司马承祯以老庄思想为依据,汲取佛教止观方法,力倡坐忘说,对道教修炼术由外丹转向内丹,起了重要的理论推进作用,实开宋元内炼家风气之先。直至近代道教气功诸家对此书仍十分推崇。此外,其‘主静‘说对周敦颐、程颢、朱熹等宋代理学家也颇有影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