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渊神咒经


本站公告

    《太上洞渊神咒经》简称《神咒经》。二十卷。不着撰人。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则称太上道君‘昔在杜阳宫(按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县杜阳山――引者注)中出《神咒经》授真人唐平等,使其流布,以救于人‘;①西晋末,复授予金坛马迹(蹄)山道士王纂,‘按而行之,以拯护万民‘,‘纂遂按经品斋科,行于江表,生民康?,疫毒消弭,自晋及今蒙其福者,不可胜记‘。②杜称《神咒经》为太上道君所传,自是道教传说,由西晋末道士王纂编辑成书一事,亦难凭信。按该经各卷的体例不尽相同,特别是前十卷与后十卷的体例颇不一致;恐非一时一人之作。据该经内容判断,其初出于两晋之际,王纂为较早的撰人之一,或许比较符合实际。

    《太上洞渊神咒经》是乱世思治在道教着述上的反映。它以‘遵道、奉经、学仙‘和‘拯护万民‘为中心内容。它所述‘西晋之末,中原乱罹,饥馑既臻,瘟疠乃作‘,‘毒瘴殒毙者多,闾里凋荒、死亡枕席‘③的情况,与该经《誓魔品》所说‘世人积恶不信道法,但闻有哭尸之音,不闻有仙歌之响,人民垢浊,三洞壅塞,百六之灾,刀兵疫疾,魔王纵毒,杀害良善,门门凶衰,哀声相寻,众生相残,自作苦恼,相率而死,怀愚受苦,了不知出‘是一致的。而造成这一苦厄的原因,该经《杀鬼品》称:‘大劫垂至,国主贪残,不恤下民,民皆困穷,使役无道,人民苦厄,哭声盈路,死亡盖野,男女失时,不好道法,出门奔亡,六夷纷纭,大贼纵横,以气相伐,父子相疑‘。王纂自称‘于静室飞章告天,三夕之中继之以泣‘,托神意出此《神咒经》,构想出一个‘真君出世‘,改天换地,建立‘道法‘兴隆的太平盛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人民乱世思治的愿望。

    关于这个太平盛世的情景,《杀鬼品》写道:‘真君垂出,恶人不见,天遣杀鬼来诛之,荡除天地,更造日月,布置星辰,改弦易调,神人治法,仙人为佐五方,万劫不死,无有刀兵,地皆七宝,衣食自然,无有六畜,男女悉圣,无有恶人之类也。‘《誓魔品》也称,‘真君出世,无为而治,无有刀兵刑狱之苦,圣人治世,人民丰乐,不贪钱财,无有鸡豚犬鼠牛马六畜也,凤凰白鹤为家鸡,麒麟狮子为家畜,纯以道法为事,道士为大臣,男女贞洁,无有淫心,人民长大‘。这个‘真君‘是谁?它接着说:‘真君者,木子弓口,王治天下,天下大乐,一种九收,人更益寿三千岁。‘木子口弓即当时民间盛传的为数甚多的农民起义领袖李弘。《神咒经》塑造的李弘及其太平世界的构想,成为鼓舞农民起义的号角,自东晋太宁元年(323)开始,曾出现了多次李弘起义。直到隋大业十年(614),‘扶风人唐弼举兵反,众十万,推李弘为天子,自称唐王‘④为止的两百多年中,以李弘之名起事者,彼伏此起,遍及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各地,其中又以东晋至南北朝早期为多。由此可见《神咒经》当时在民间所产生的影响。

    《太上洞渊神咒经》充满道君、仙人,鬼神符咒语言,属道教符?派典籍,后世称信奉此经者为洞渊派,并以王纂为此派之创始人,《道藏》中凡标有‘洞渊‘字样为篇目的经籍,即为洞渊派道书。

    注:

    ①②③皆见《道藏》第6册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④《隋书》第1册87页,中华书局,1973年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