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易心法〉注


本站公告

    《〈正易心法〉注》,五代宋初道士陈抟撰。收入《范氏奇书》《学津讨原》《艺海珠尘》等丛书中。所注之《正易心法》为麻衣道者所作。麻衣道者,姓名生卒年皆不详。据传唐黄巢起义时,曾避乱于终南山,见有数十位道人隐居山中,乃为其‘役夫‘。后遇异人得秘传,常服麻缕百结之衣,人遂以‘麻衣道者‘称之。五代之季,在华山遇陈抟,遂以《正易心法》授抟。

    关于《正易心法》一书的来历,古代学者有不同看法。南宋理学家朱熹尝斥为‘伪陋‘,此后,陈振孙、胡应麟等均沿袭朱说,订为伪书。与朱熹同时人张?则肯定该书出自麻衣道者。据宋代释志盘《佛祖统纪》卷四三记载,该书当系麻衣道者口述,由陈抟记录、整理并加注释而成。

    《正易心法》书名之由来,与‘易纬‘有关。‘正易‘一词,乃取《易纬-乾坤凿度-太古文目》‘正易大行万汇生‘,意即流行变化之‘本易‘,而‘心法‘即是以本心悟《易》道之法。该书开篇自释云:‘正易者,正谓卦画,若今经书正文也。据周孔辞传亦是注脚。每章四句者,心法也。训于其下者,消息也。‘由此可知,《正易心法》之构成包括三个层次,一为卦画,二为心法,三为消息。卦画总图之后,分为四十二章,每章有四句诗体‘经文‘,此为麻衣道者之口授;每章之下继以一二段训解,称之为‘消息‘,此系陈抟之手笔。

    从内容看,《正易心法》及其注文有两大特点:

    第一,试图跳出前人卦爻辞范围,直接以‘心‘领悟卦爻象数本义。如第一章云:‘羲皇易道,包括万象,须知落处,方有实用。‘‘消息‘曰:‘落处,谓知卦画实义所在,不盲诵古人语也。‘《易》之卦画,以乾坤为天地父母,生‘六子‘:

    震、坎、艮为三男,卦画阴多而性阳;巽、离、兑为三女,卦画阳多而性阴。乾坤与‘六子‘合为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以象征天下万事万物。《正易心法》不观卦爻辞,独以心悟,这是道教炼心修性的需要。早在汉代,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便强调了心性修持的重要性,谓:‘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陈抟继承了魏伯阳的思想,并按修心炼性的需要来领悟卦象。

    第二,以‘血气‘的观念说卦爻象位。为了使其修持有法可依,《正易心法》引入了医家概念,强调以‘心君‘控制自我血气之运行。如第二章称:‘六画之设,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消息‘曰:‘阴阳运动,若一阳为复,至六阳为乾;一阴为?,至六阴为坤是也。血气流行。‘这是以《易》十二消息卦来说明阴阳血气的流转。《易》以复、临、泰、大壮、?、乾、?、遁、否、观、剥、坤为十二消息卦、由复至乾为阳长阴消,由?至坤为阴长阳消。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象征天地的时空变化。《正易心法》之注,以人体十二经脉的元气周行现象来证实阴阳运动,这是使《易》卦象数学从抽象回到具体之中,为气功实践活动服务。

    除上述两点外,《正易心法》及其注文也融合了佛教思想。

    诸如第四十一章:‘《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其‘消息‘云:‘《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这一段论述与佛教禅宗的‘识心见性‘、‘即心是佛‘论颇为相似。像这种行文在《正易心法》中颇不少,如‘心地‘、‘圆融‘、‘假合‘等一类词汇皆出自佛教。故朱熹说此书中有‘佛者之幻语‘。

    要之,《正易心法》及其注释,乃以道教心学为本,以卦爻象数之心悟为法门,杂采医卜、佛学之说,以成体系。宋元以来,影响颇大。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在《老》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老子》学说,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易》学方面造诣尤深,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易》学体系,创立了《易》‘图书‘之学,传有《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正易心法〉注》为其《易》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创立的《易》学体系,不仅在道教内,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