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目录详注


本站公告

    《道藏目录详注》四卷,明道士白云霁撰。白氏字明之,号‘在虚子‘,上元(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人。明嘉宗时南京冶城道士。书成于天启六年(1626)。见收于徐世昌退耕堂单行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道藏》也附此书,系据上海图书馆藏缪荃孙旧藏清刻本补入。《四库全书》本无《道教宗源》《凡例》和《道藏总目》三篇,而此本有之。此本与丁氏八千卷楼旧藏均题‘明冶城白云霁详注‘。而清刻《道藏精华录》亦有《道藏目录详注》四卷,署题‘辽左李杰若之详注‘,但其提要却云:

    ‘明道士白云霁撰。‘此本前附《凡例》《道藏总目》《道教宗源》《白云观重修道藏记》;其卷次、注文与前数本大略相同。

    则《道藏精华录》所谓李杰若《道藏目录详注》实即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之别本。清孙星衍《孙氏祠堂书目》著录明李杰若撰《道藏目录》十二卷,卷数多出三倍。《道藏精华录》本题‘辽左李杰若之详注‘是冒名,抑是误题,未详。

    《道藏目录详注》(下简称《详注》)与《大明道藏经目录》大体相当。卷一洞真部,卷二洞玄部,卷三洞神部(各分为十二类),卷四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正一部。首录部类,次标字号及各字号重编卷数,再提行著书名、原卷数和《道藏》重编卷数。有数种道书合为一卷者,则于末种下注明。有符、图、像者,亦于书名下标出。或著撰人,略附子目。有的摘录原书序文,或加简单的注释。又于正一部《大明道藏目录》四卷下注云:‘已上天字号起,至英字号止。

    已下皆系《续藏》。‘《四库全书》本此后附《万历续道藏》杜字号至将字号。缪藏本少二字号,止于府字号,罗字号以下无文。《四库全书》本也有短缺,如缺《洪恩灵济真君集福宿启仪》《天枢院都司须知法令》等。影印文渊阁本于《续道藏》部分所缺尤多,无《太上洞玄灵宝五显观华光本行妙经》《中天紫微星真宝忏》《灵宝施食法》《北斗九星隐讳经》《太上洞真徊玄章》《上清金章十二篇》《太上洞玄济众经》。

    《道藏精华录》本格式有所不同:先著书名,录卷数于其下,字号在每书提要后。从天字号起,止于英字号。后附《大明续道藏经目录》,亦题‘正一部‘。但自杜字号至缨字号,无解题。

    该书作者既为道士,故多以道教观念作注。如对《灵宝度人直音》,《详注》云:‘已上《度人经》出自空洞浮光、浑沦未判。大道之将化,故玄文发于中天;虚无之乍凝,乃妙气结乎碧落。字方一丈之广,势垂八角之芒。……天真皇人规模盘屈,仿像夺真,疏成诸天隐书,遍作五方灵范,纪混元龙汉之载,藏郁罗紫微之宫,演为六十一卷尊经,分为万二千种图录。天章云篆八会之书,莫不祖焉。……‘许多书之注皆类此。注重道书的宗教意义是《详注》一大特色,然而对于书之撰作时代、撰人名氏反而不甚重视。有些书,《道藏》题有撰人,而《详注》反不著录。例如《洞玄灵宝五感文》《正统道藏》笙字号题‘陆修静集‘。《详注》不加著录,仅言‘内五感文乃是道士修六斋之法,皆出三洞大经‘。著录之撰人,则多依《道藏》所题,而不加考证,例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照题‘天枢上相张子房注‘。但偶而有《道藏》未题撰人,而《详注》著录者。如《受?次第法信仪》,《详注》除标明‘有符‘,又云‘十三世孙、梁武陵王府参军张辩撰‘。

    此书名为‘详注‘,实乃简注。不少道书只著录书名、卷数及所在字号而无注解;即有注文,大多亦甚简略。例如《道体论》,仅言‘论清净至理。‘关于《坐忘论》,则云‘司马子微得道之语‘。关于《大道论》,则云‘虚玄渊静之论‘。

    《心目论》,既不著录撰人,注文亦仅‘性命兼该‘四字。其中亦不乏言简意赅,能揭示某书主旨的注解,如关于《神气养形论》,说:‘言神气附形者生,神气离形者死。‘还有一些注文,如关于《金碧五相类参同契》,云‘言外丹法‘;《阴真君金石五相类》,云‘言药物所产之源、神丹秘旨‘,虽寥寥数语,却将该书的性质充分揭示。某些易于混淆的书名也予指出,或略示区别,如宋息斋李嘉谋注《元始说先天道德经》五卷,《详注》云:‘此经妙、元、神、真、道五千秘言,当与《太上道德经》互参,方明有、无妙窍,道法自然,与天生之数十有三七六水火之妙。盖先天之学,超于理、气之外。‘

    其实,《道藏目录详注》是《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的总目提要。从中既能了解道教有关道书的观念,略得读‘藏‘门径,又能获得有关道书的知识,以为考据之资。实为阅览《道藏》之重要目录参考书。然该书亦多讹误。部分为沿袭《道藏》之讹。例如《正统道藏》才字号《道德真经疏》四卷并附《疏外传》一卷,误题‘唐玄宗御制‘。此疏与效字号所收唐玄宗疏大为不同,有部分内容可考为成玄英疏,且杂有《庄子注》,颇多错简。《疏外传》亦非唐玄宗作,而是宋代的作品。①开列注者六十余家名,系抄自杜光庭《道德真德广圣义序》。《详注》失考,以讹传世。还有部分为《详注》本身的舛误。如关于《通玄真经注》(十二卷,《正统道藏》壁字号收,题‘默希子注‘),《详注》云:‘后唐玄宗时有征士徐灵府隐修衡岳,注文子之书上进,遂封通玄真人,号其书为《通玄经》。‘徐灵府号‘默希子‘,唐武宗时道士。武宗距玄宗时上百年,而徐灵府享年82岁,根本与唐玄宗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号其书为《通玄真经》无关。《宫观碑志》编于元代,集宋金元碑文九种。《详注》只据第一种碑文,即著题‘翰林学士陶觳撰‘,亦属谬误。《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不题撰人,文中有唐天皇(即高宗)与潘尊师(即潘师正)的问答。《详注》却讹作‘唐明皇回天师道教经法教诫、证果报应等语‘,将唐天皇与唐明皇混为一人。此外,著录书名、卷数亦间有错误。②

    注:

    ①《疏外传》中提到‘卫真县‘,此系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正月改真源易置;只提到《道史》,则编于宋徽宗宣和年间。可证。

    ②参阅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第184~187页,中华书局,1963年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