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电影


本站公告

    两岸三地合计起来,香港科幻电影最为完整。某些影片至少在商业上能占住脚,不会被遗忘。所以要放到最前面来介绍。国内朋友一提到“中国科幻片”,总把香港排除在外,视野未免过窄了一些。随着香港电影界与大陆电影界合作的日益密切,我们无法再把香港电影当成“海外电影”来看待。这里面当然也包括香港的科幻片。

    大陆科幻电影廖若晨星,许多作品根本没有大规模放映。在这一节里,笔者尽可能收集资料,试图完整地总结一下大陆科幻片的经历。外国科幻片的引进历程也需要谈一谈。没有这些影片,就不可能培养出中国本土的科幻电影观众。而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也需要专门介绍一下。他们的成绩虽然不属于“中国电影”的范畴,但却可以成为未来中国科幻片能够依重的一路“海外兵团”。

    第一节:香港科幻电影

    香港电影有完整的市场机制。几十年间曾经风行亚洲。为好莱坞所推崇,而为“电影艺术家”们所贬低的“讲故事”的能力,香港电影人从一开始就很重要,也积累了自己的套路和经验。虽然这些年香港电影从最高峰上有些上滑,但还保持了自己的惯性,并且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有市场。仅就全部市场收益来说,香港一隅仍然超过大陆全部。

    香港也有本土的科幻原创素材,那就是卫斯理系列。综合这些优势,香港科幻电影虽然并不显眼,但还是有着不错的积累。当然,由于对科幻电影套路并不熟悉,香港电影人多增加其中的格斗、言情成份,淡化其科幻内涵。这也可以理解。

    七十年代拍摄的《生死搏斗》,直到今天也是香港拍摄的最“正统”的科幻片,该片改编自世界科幻协会前会长詹姆斯。冈恩的代表作《不朽的人》。在影片中,冈恩的原作被改编成完全本土化的故事,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科幻题材的世界性。二十年前,这部片子在大陆影院、电台和电视台上轮翻放映,几乎有半年之久。许多中国观众都留有印象。

    《生死搏斗》的主人公是一位救生员。一次,他救起了一个飞机失事落水的百万富翁(在影片拍摄的年代里,拥有百万港元就算是大富翁了,现在只能算中产阶级。)。为抢救富翁的性命给他输了自己的血,却令这个富翁白发转黑,年轻许多。后来发现,救生员的血液含有某种长寿因素,但输过他血液的人只能保持很短时间的青春。于是百万富翁绑架了救生员,想让他成为自己的供血机器。救生员经过一番惊险的生死搏斗,最终逃出了虎口中。老富翁于愤愤中衰朽而死。

    一位大陆专业人士对这部电影评论道:香港影片《生死搏斗》故事是虚构的,可是影片从头到尾,导演、演员、摄影、化妆、美术、服装、剪辑各艺术创作部门都搞得很逼真,使影片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迷惑了观众,从而掩盖了大的不真实,达到了相当好的艺术效果。这是假戏真做更显真。(《影视剪辑编辑艺术》22页,傅正义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

    香港本土拥有自己的科幻题材宝库,那就是倪匡的作品。把倪匡作品搬上银幕,在香港已经有许多年历史了,其中以《龙珠争夺战》(环亚公司出品)最为壮观。这部片子不是根据卫斯理系列的某一部作品改编的,而是把几部卫斯理故事,以及卫斯理的基本人际关系混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故事。片中实拍了尼伯尔、埃及等文化旅游胜地的场景。又聘请许冠杰、王祖贤、狄龙等大明星出演,确实下了一番工夫。

    香港电影本来不擅长处理科幻意念,于是这部片子拍成了传统的打斗片。尽管如此,《龙珠争夺战》片尾处有一段数分钟之长的镜头,表现外星人飞船从山穴中破洞而出,直上太空。场景恢宏壮丽,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效果。而且编导将那只飞船塑造成龙形,在翻滚的乌云中若陷若现,也算是体现了“中国特色”。有趣的是,在这部片子里,卫斯理的身份就是“科幻小说家”,而不是原著中的探险家。

    《卫斯理之老猫》也是一部卫斯理改编电影。取材自卫斯理系列中的科幻小说《老猫》。由李子雄、叶蕴仪、伍咏薇主演。片中那只六十岁以上的黑猫身上,隐藏着一个外星人。《蓝血人》是香港电影界隆重推出的一部科幻片。取材于卫斯理系列的早期同名作品。不过改编得面目全非。不仅在“科幻”方面很失败,在票房方面也得不到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该片导演和主演就是《无间道》的导演和主演。他们能搞好警匪片,而不能搞好科幻片,这尤其能说明任何类型片都要有长期积累才行。

    香港还出品过一部《原振侠与卫斯理》,把倪匡两大小说人物合二而一。由周润发主演。不过那部片子是一部魔幻电影。

    武打片《黑侠》是香港电影界的一个老题材,源头是六十年代的《青锋侠》。《黑侠》的最新版本增加了科幻构思:李连杰主演的主人公被改造成为没有痛觉的超级杀手。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武打设计后来加盟了美国科幻巨片《矩阵》(《黑客帝国》)的制作组。最近,《黑侠》续集出品,由武侠片专家徐克导演。片中黑侠的对手是基因工程改造过的超级杀手。

    由任达华主演的《黑猫》也是一部科幻色彩的影片:某间谍机关找到一个暴力倾向十分严重,犯有命案的女青年,在她的头脑中植入芯片,控制她从事间谍活动。由郑伊健等人出演的《幻影特工》与其题材相似。片中,恐怖分子的犯罪手段是通过电视台输出心理暗示信号,操纵世界杯外围赛的观众。而他们的对手则是一批通过计算机程序输入了格斗技能的青年科学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紫雨风暴》。在这部同样描写恐怖主义的科幻片里,恐怖分子是隐蔽在香港的残余赤柬特种部队,他们研制某种超级化学武器,准备把香港作为实验这种武器的牺牲品。影片中,陈冲一改曾经的色情路线,出演了可能是她本人塑造得最好的科学家形象。这是一位心理学家,她通过美好的声、光等感觉信号,慢慢改造一个失去记忆的恐怖分子,最终使他恢复了人性。如果不看演员表,甚至很难发现那演员就是陈冲。《紫雨风暴》格调十分凝重、严谨,在插科打浑十分普遍的香港电影中很少见。

    九十年代中期,当金?凯利的变脸出现后,香港的周星驰便应之以特效片《百变神君》。题材也由金。凯利的魔幻变为科幻。当然,影片所表现的科幻构思是很幼稚的,但有了周星驰比较到位的表演,再加上完全不逊于好莱坞的计算机动画特技,这部片子算得上是在科幻片方向一个有益的尝试。

    青春校园路线往往是商业电影的保障。所以,香港人顺理成章地拍摄出校园科幻片《超极学校霸王》。这部电影汇集了刘德华、郭富城、郑伊健、张学友等名角。2043年,犯罪分子“将军”马上要受到审判。他的四个部下穿越时空,寻找到少年时代的法官余铁雄,试图在他的脑子里输入指令,让他在未来的主审过程中,判“将军”无罪。未来警察也返回当代,试图阻止这一阴谋。影片主要背景是在学校里,离奇道具和笑料层出不穷。

    《铁甲无敌玛利亚》由徐克导演,梁朝伟、叶倩文主演。影片中,恐怖组织太阳党凭借巨型机器人称霸一方,警察也不是对手。玛利亚就是一个女性外表的机器人。被派出追杀程万里、阿毛等警察。不过,她在刺杀过程中逐渐表现出人性。

    科幻片《公元2000》由郭富城吴彦祖连凯吴镇宇等人出演。Gregory(吕良伟饰)是个Y2K专家,在他蔽荫下弟弟Peter(郭富城饰)生活在电脑世界,衣食住行完全依赖电脑。公元2000年来临时,特种部队突然闯入他家,杀死哥哥Gregory,改变了他的生活。原来,Gregory上司乘坐的航机突然被飞弹击毁,CIA怀疑Gregory所属的新加坡软件公司曾参与编写战略用的软件炸弹,于是对方灭口,引发美加政府彼此的不信任。

    《特警新人类》之二《机动任务》由陈冠希、冯德伦主演。影片中,美国军火商研制出全自动化机器人RS1,准备推上战争。该机器人在被送到得法参加高科技武器展览时,被犯罪分子盗走。Match、Alien等香港警察和美国女警察Jane合作,制止了这一阴谋。

    科幻片《千机变-拯救危城》将背景设置在公元2046年,某星球吸血蝙蝠为了侵略人类来到某城市,大肆残害市民,使整个城市陷入一片恐慌中。特别行动小组成员Reeve(郑伊健)、Gypsy(钟欣桐)、Lila(何超仪)临危受命,奉命歼灭吸血蝙蝠。

    《飞鹰》是香港投资最大,最接近国际水平的科幻片。这是一部《蝙蝠侠》式的电影。主人公平时是富翁,暗地里以动物标志“飞鹰”女侠的身份行侠仗义。片中的背景是虚构的“中京市”、“太阳国”等等,类似于《蝙蝠侠》中的“哥咸城”。片中主要的科幻构思是IT技术。阴谋家试图用无线话机控制他人的思维。《飞鹰》使用了大量金属色彩、光洁的建筑造型来营造现代感。

    《金鸡2》是香港电影界不久前以明星阵容打造的影片。引人注目的是,它是以未来世界的人回顾的方式,讲述2003年的香港故事。影片开始于2046年。那时候,画面上的香港添了更多的高楼巨厦,刘德华出任了八届特首,港元对美元的汇率是一比七点八,SARS每年要流行四五次,但因为人们都有了抗体,所以无人死亡。老人可以通过整容恢复青春容貌。人们可以吞食“忘情丸”,选择忘去不快的记忆。而电影《2046》拖了46年后,终于上演了。

    当然,故事要表现的主体不是2046年的香港,而是2003年的香港,讲述这个“香港人最难熬的一年”。不过,电影里的“2046年香港”也并非噱头。片尾出现一行字幕,清楚地体现了影片的主旨:珍惜今天,因为它是明天美好的回忆。而这个虚构的2046年之香港,正是把这个主旨具像化的手段。在这部影片里,编导掌握了科幻片的妙处:现实种种只有放到未来才能体现其意义。

    顺便说明一下,有的朋友认为《2046》本身就是一部科幻片,显然并不准确。那是一部怀旧色彩的爱情电影。片中某处闪现过的“女机器人”并不存在,是男主人公的虚构。“开往2046的列车”更是个隐喻。至于片头、片尾那两处未来世界的大场面,显然也只是一种表现怀旧情绪的手法。相比之下,《金鸡2》中的“2046年”是用写实手法叙述的,更符合科幻片的概述。

    我们可以对香港科幻片抱以较大的期望。虽然香港和大陆一样,面临着票房下滑的问题,但那里具有真正搞电影事业的主体――一批私营影视公司。这些公司只有三个选择:拍电影、改行、破产。为了赢得票房,他们要一直紧跟国际潮流。在科幻片方面也是如此。大陆国营电影制片厂却可以在不拍电影的情况下,靠国家拨款苟延一时,他们缺乏探索的动力。

    当然,香港要发展科幻片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香港地处一隅,难以展示重大题材。那些受到世界影迷喜爱的科幻片,几乎都是以展示某种人类共同命运为前提的。而香港很难成为这种故事发生的舞台。这需要香港和大陆影视界共同合作才能解决。毕竟,大陆是更大的天地,是全世界寥寥几个政治、经济、文化大舞台之一。

    第二节:大陆科幻电影

    周游世界一圈后,让我们把视野转回我们身边吧。

    最近,天津作者吕哲在“中国电影”网站上发现了一部电影的介绍:1938年拍摄的《六十年后上海滩》。在《老上海电影明星》一文中,也有专章介绍三十年代喜剧演员韩兰根。提到他主演了这部电影,其中有这样的文字:1938年,杨小仲编导《六十年后上海滩》,由韩兰根、刘继群和汤杰主演,不仅滑稽,也可说是中国第一部科学幻想片了。

    由于原文甚短,出处不明。所以全文录于此以备考。

    故事片(黑白)。新华影业公司1938年摄制。

    剧情大意:某大公司职员韩某、刘某,家庭经济拮据,却在外生活放纵。岁末除夕,两人寻欢舞场,被妻子们发觉,各被扭回禁于阁楼。二人枯坐无聊,皆萌改造家庭,变换世界之念。少顷鼾然入梦,忽地球飞转,光阴荏苒,已是六十年后上海滩。

    此刻广场工地正掘出人尸两具,经某大学教授检视,知为六十年前战死沙场的韩某、刘某,乃以科学方法使之复活,恢复记忆,但因世态变异,教授不许两人回家团聚,电召其子来晤。两子须发皆白,相对惋然。

    两人回家心切,乘间遁出,因形态乖异,大为市人耻笑,乃调换路边醉汉衣服,游荡市场。其时人已废除姓名,改用编号。两人因不能适应,多遭灾祸。旋窃坐汽车,突然腾空,堕入高楼走廊,误被招待入室。室内设有餐厅、会客室、卧室、浴室等自动转换设备,两人不谙操作,胡乱按动机钮,造成一片混乱。

    教授知两人在外肇事,遣人捕捉。原来两人剥窃之衣系市政局管理员值日制服,被误送回局内值日。值班室内机件设备众多,两人任意扳动,造成天气剧变,寒暑雨雪,变化无常。市人叫苦不迭,涌入市政局抓住两人。教授欲以水葬法将两人送归原处。两人怕死惊呼,忽而醒来,发觉正身着殓衣,家人围床哀哭,原来两人长卧数日不醒,家人以为已死,正在筹办后事。

    编导:杨小仲摄影:余省三扮演者剧中人韩兰根老韩汤杰教授刘继群老刘顾梅君韩妻许曼丽刘妻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推出了中国大陆首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该片由原小说作者童恩正亲自改编,女导演张鸿眉执导,当时已经崭露头角的配音演员乔榛出演主人公陈天虹。这部作品的情节与童恩正的小说原著相去不远。整部电影无论是风格、叙事手法,还是特技之严谨,都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成人科幻片。

    用今人的眼光回过头来看这部电影,似乎不应该评论它的艺术水平,而应该评论它的“努力水平”。当时不仅中国电影科技水平非常落后,整个社会的科技氛围也十分低下。影片中有一个今天看来十分平常的自动开启的铁栅式院门,当时却不得不安排人隐蔽起来,用手工推拉。《珊瑚岛上的死光》的故事背景完全发生在国外,由于中国电影当时还没有开放,只能生造异域风光,并且不得不用汉族演员化装出演其中的白人角色。

    在这样的条件下制作必需有科技含量的科幻影片,体现更多的恐怕是制作者们的勇气。制作者们使用了许多土办法,尽可能为影片制造富于科技色彩的背景。用今天的眼光看,这部电影的模式化、脸谱化比较严重,善恶忠奸一望便知。电影工作者们但那是当时大陆电影普遍存在的现象。

    《珊瑚岛上的死光》还有一件事值得记录:配音演员乔榛和邱岳峰竟然在这部电影里走到前台,出演主要角色。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时代里,这两个人的声音曾经给许多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而《珊瑚岛上的死光》似乎是他们唯一露过面的电影。

    198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错位》,这是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荒诞电影。它是影片《黑炮事件》的续集,不仅故事承接《黑炮事件》,而且完全由《黑炮事件》的导演黄建新率原班人马制作。《黑炮事件》中的工程师刘子枫在《错位》里升任局长,被大量会议搞得烦恼不堪,便设计了一个和自己外貌一样“类人机器人”,专门代替他开会应酬。后来,这个替身局长开会上了瘾,干扰起主人的私生活来,最后被刘子枫毁掉了事。《错位》对“文山会海”的讽剌,延续了《黑》对官僚主义加以讽喻的主旨。但由于不是自觉意义的科幻片,在机器人题材上没有更多挖掘。

    198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科幻片《潜影》。由高天红导演,陈咏霞、王志诚、高鸿萍、张德辉、张滨等人演出。该片改编自科幻小说《王府怪影》。“潜影”一词是摄影专业术语,指已经拍摄到底片上,尚未洗印出来的影象。大自然可否录音或录像,一直是某些科幻片的题材。香港倪匡的《古声》、法国热拉尔。克莱因的《空谷回音》等,都描写了大自然记录声音的奇迹。而《潜影》描写的则是大自然记录了图像。

    二十世纪,宁王府已经改造成为博物馆,某夜,雷电交加,讲解员卢亦华在厅堂的墙壁上发现了一个清代王妃的影像和一个穿风雨衣人的黑影。公安人员罗捷深入调查,决心揭开这个“鬼”谜。而管理员肖凌则早就发现了这个怪影,认为它是几百年前,一次雷电将古人的身影记录下来所致。于是致力于开发一种仪器,把墙上的潜影“呼唤”出来。不料,与肖凌一起进行实验的常文虎被暗杀了。原来常文虎的舅舅冯杰一直支持肖凌实验,为的是寻找某处财宝的确切位置。

    比起《珊瑚岛上的死光》,这部影片在人性的挖掘上更近一步。主人公肖凌是个“沟通不良”的管理员,他身为地位低下的管理员,而却坚持进行科学实验。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他或者被怀疑为杀人凶手,或者被怀疑为精神不正常。这是许多科幻作品里主人公的共同命运。不过,这种命运能够展示在中国银幕上,仍殊为不易,值得记录。影片堪称特技的,只有两处“蓝幕摄影技术”。导演用黑夜、阴雨、诡异的画面和音乐构筑悬念气氛,获得不错的效果。当时,中国国产电影市场已经在走下坡路。不过,《潜影》仍然得在在银幕上放映。

    198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凶宅美人头》。由雷鸣徐萍王艳梅主演。影片情节框架改编自别利亚耶夫的名著《陶威尔教授的头颅》,编导将其换成纯粹的中国故事:医学教授柯克恩和他老师一起从事人头复活和人体移植的实验。老师病故,柯克恩复活了老师的头颅,并利用老师的智慧,把两个死者罗美娜的头再植到周曼丽的身体上获得成功。“合成人”逃出实验室跑到社会上,引起了一场曲折的侦破。最后,柯克恩的助手尚华勇敢地揭穿了柯克恩剽窃老师科研成果的丑恶行径。《凶宅美人头》安排了不少商业元素:凶杀、色情暗示等等。这在那个年代,也是一个时代进步。

    同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了《霹雳贝贝》。这是给一代儿童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电影。去年,网络上流传一张照片:《霹雳贝贝》主演张京的婚礼场面,令已经长大的同代观众唏嘘不已。足见它当时的影响力。

    这部影片描写了宇宙人的儿子小贝贝摆脱孤独寻求友爱的一个故事。因为贝贝手上带电,在普通人群里生活,出现了许多曲折、荒诞、幽默的情节,从而展现了今天具有现代意识的孩子的生活风貌。该片不仅受到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曾多次获奖。

    同一时期拍摄的《魔表》也是一部儿童题材科幻片。9岁的小男孩康博思很弱小,他渴望早日长大不再受人欺侮。一次偶遇,实现了他的愿望。原来不明飞行物的残片被装进了一只电子表的机心,使之成了变化无穷的“魔表”。在“魔表”的作用下,康博思一瞬间长大变成了一个小伙子。他怀着一颗幼稚的童心冒冒失失地闯进了成人世界,由此引发出一系列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同期,冯小宁导演了儿童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由吕丽萍等出演。一起意外事故使三节装载化学原料的列车发生了泄漏,烧穿了某地区上空的大气臭氧层,使全球的生命危在旦夕,一个男孩忽然在这天早晨能听懂动物的语言,他发现了污染源。人与动物为了生存共同与死亡博斗,终于炸毁了毒气车,而他们也付出了最高代价――生命。影片中有动物对话的情节。不过,那不是童话情节,而是特异功能。

    1992年,西安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一部科幻片《隐身博士》。由张子恩导演,白兰妹、常蓝天等人出演。笔者尚未收到集这部影片剧情方面的资料。

    1995年,科幻片《再生勇士》与观众见面。主人公宋大卫是公安干警,1996年(影片拍摄的次年,一个假定的时代背景),他在追捕国际犯罪分子元安的过程中身负重伤,成为植物人。在昏迷中度过了八年时间。遗传基因专家李明研制成功基因治疗技术,可以使细胞恢复活力。她的儿子偷来这种药剂,令宋大卫复活。由于八年的时间差,宋大卫不适应现代化的侦查技术,成为编余人员。元安此时以外商身份潜入中国,秘密用电脑芯片植入人体,控制他人的的思维和行动。他为了提高技术水平,绑架李明为自己服务。宋大卫再次出击,成为“再生勇士”。

    此片堪称中国大陆科幻片里“科幻含量”最高的影片。而其动作水平达到了同期国产电影的一流。可惜由于时值九十年代末,国产电影市场整体滑坡,它的影响力远远无法与萌芽时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相比。

    2000年,北京英事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永乐电影(电视)制作公司联合制作了科幻电影《拯救爱情》,于次年完成并上演。该片导演刘新,主演是谢雨欣和赵阳。著名影星张丰毅客串出演“外星长老”。在离地球不远的T星上,生活着智慧的T星人。他们没有性别,也就没有爱情,彼此之间只有友爱。一个无性别的T星人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来自于地球的飞行器,受到幅射影响,变成了地球女人。并来到地球,寻找爱情。这是一部运用科幻题材的爱情电影。

    2003年,中美电影人合作拍摄了《太空营救》。导演章道、邵智愚。主要演员有张招、王莹、斯特郎。曼蒂、曼休。曼蒂、丹尼尔。曼蒂等。此片立志成为“我国第一部高科技太空科幻片”,其中有106个镜头用特技制作。但由于投资仅三百万,且国内电影人对特技很陌生,只能拿到美国作后期,结果只能打造成“科幻小片”。不过,尽管它没有大规模上演,现在已经被许多人遗忘,但它仍然和许多“科幻小片”一样,票房基本保本。

    影片中,美国儿童戴维、丹尼和各国小朋友专程来中国看熊猫,喜欢幻想的豆豆和戴维、丹尼及熊猫英英、猩猩佳佳成了好朋友。外星蜥蜴人戴维斯也为熊猫、猩猩而来,为了保护熊猫和猩猩他们与蜥蜴人展开了战斗。

    了解中国科幻电影,不仅要记住这些影片。还要记住一些主要机构和主要的人物。西安电影制片厂是首先应该被记住的。它先后拍摄了《错位》、《隐身博士》、《凶宅美人头》三部科幻片,竟然占大陆科幻片的四分之一。可以说形成了传统。曾经筹备过但没有投入拍摄的还有一些。比如,他们曾经改编过王晋康的《生命之歌》,但因为投资问题没有开拍。

    还要记住这样一些关键人物。一位是儿童作家张之路。张之路于1945年生于北京,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1981年进入刚刚成立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过编辑,文学部主任、创作办公室主任等职务。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国务院授予的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少年电影协会理事、中国影协会员、中国作协会员、北京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等。

    和美国的米切尔。克莱顿一样,张之路是跨越影视和文学两界,并且都作出较高成就的作家。他创作的儿童科幻小说《霹雳贝贝》、《魔表》、《非法智慧》都被改编成科幻电影。《非法智慧》和《第三军团》被改编成电视剧。这是中国科幻作家里独一无二的记录。尽管除了《霹雳贝贝》,其它改编后的作品影响不大。但那基本不是作家本人的原因,而是影视业大环境和制作人营销能力的问题。

    说到张之路,必须提到儿童科幻作品的价值。许多人轻视儿童科幻小说和儿童科幻片。其实,它们给科幻艺术的贡献不可小视。象《铁臂阿童木》、《机器猫》等等,都为科幻艺术培养了新一代爱好者。而许多著名科幻片,如《回到未来》、《E.T》,实际上也是拍给青少年看的电影。

    另一位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张建亚。张建亚并未亲自执导过科幻片,仅仅于《再生勇士》中担任“艺术指导”。但他堪称中国电脑动画特技的创始人,是最熟悉此道的导演。九十年代中期,珠达影视公司以电脑动画为号召,试图将《大闹天宫》搬上银幕,拍成一部特技巨片。该片由科幻作家叶永烈编剧,张建亚导演。为了制作片中的电脑动画,制片人投资数千万元,从美国进口了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但由于投资人在房地产领域失败,这部片子拍到中途,无疾而终。

    后来,象卢卡斯的光魔公司一样,这些设备保留下来,拍摄了特技大片《紧急迫降》。这也使得该片导演张建亚成为国内最擅此道的导演。2002年,他又制作了特技大片《紧急营救》。在第五代导演里,张建亚以特技大片独树一帜。

    再有一位是冯小宁。他只拍摄过科幻片《大气层消失》。由于当时只有四十万投资,片子效果可想而知。但冯小宁对科幻片情有独衷:“我希望有机会把我很多年前的一个科幻题材的构思写出来,拍出来,但现在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很粗糙的仅有40万就拍了,我希望能够有4000万,用高科技的电脑做,这个构思是1990年就想好了的,是一个环保、科幻的故事,将来我会把它拍出来,这是我的一个宿愿。”(《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41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

    在科幻作家圈子里,吴岩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参加了多个科幻电影的筹备活动。可参见他的文章《关于中国科幻电影的一点隐情》。

    第三节:大陆科幻电视剧

    八十年代初,大陆曾曾经经播映过《隐身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等国产科幻电视剧。都是单本剧。《隐身人》描写一个科学家研究光学隐身的技术。《最后一个癌症死者》描写一个医学家从鲨鱼里提取抗癌药。由于积劳成疾,在成功的前夜自己患上了癌症,成为“最后一个癌症死者”。当时正值中国科幻的黄金时代,原创作品大量涌现。这两部电视剧也是改编作品。另外,郑文光的小说《鲨鱼侦察兵》也改编过电视剧。

    1997年一次科幻笔会上,笔者和一位电影导演邻座。她问我,现在哪些科幻原创适合改编?我回答说,香港黄易的《寻秦记》就可以。情节主体完全可以用普通古装影视剧的手法来表现,符合中国影视人的制作习惯。所以,几年以后,当笔者发现寻秦记真的由香港影视界搬上屏幕时,并不觉得奇怪。黄易在原创中就提供了大量改编元素。这部电视剧与原著有一定出入,但仍能体现原著的科幻构思。《寻秦记》是连续剧,不过它不大可能是效法的榜样,适合改编成连续剧的原创少而又少。

    有关中国国产科幻电视剧,笔者连基本资料都没有,只能凭当年的观看印象写这么两句。但为什么也要占上一章呢?因为科幻电视剧是一个极重要的阵地。笔者希望抛砖引玉,请对此也有记忆或者记录的朋友一起来回忆和总结。而且,由于国产电视剧市场远好于国产电影市场,电视剧制作势头一直不错。笔者这几年也亲自参与、或者接触过制作科幻电视剧的工作。虽然并未有一个成功的项目最终拿到屏幕前来,但相信将来,或许正是从这里形成中国科幻影视的新突破。

    有趣的是,近年了确实有一些电视剧制作者对科幻这个题材有意,并且打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视剧”之类的旗帜。但笔者以为,如果尊重历史的话,在这些题目前面应该加上“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么个定语。

    第四节:外国科幻片的引进历程

    国产科幻片数量少,影响微弱,在培养中国科幻片观众方面并没有什么作用。科幻电影的中国观众基本上是由外国科幻片培养的。许多人对此感慨不已,但这这状况,与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其它国家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七十年代末,中国曾经引进过科幻片《未来世界》。当时,电视尚未普及,每年电影观众人次均达百亿之多。电影院场场爆满。笔者曾经两次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每次演到关键时刻,后面的观众都需要站进来――因为前排许多观众也是站起来观看,挡住视线。这是当时影院里特有的景观。

    一九八六年,《超人》第一集引进。当时,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对引进片只使用买断方法,买不起“大片”。《超人》属于美方“友情赞助”,只要了五万美元,甚至远少于该片在台湾的五十万美元买断费用。而它那精致的特技在国内引起了一阵旋风。不过,好事不可再三,从那时起接近十年间,中国只能买断美国的二、三流科幻电影,并且都是远在首映期之后数年,甚至更远的时间。笔者曾经在影院里观看过《西部世界》、《梦境》等不错的美国科幻片。

    不过,这种买断方式却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副作用,其它国家科幻片由于价格较低,得以在中国影院里大行其道。笔者印象里,先后有法国的《死亡游戏》、《电视杀手》、印度的《印度先生》,巴基斯坦的《天外来客》与中国观众见面。甚至还有英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的科幻片上演。只不过已经记不清它们的片名了。

    1995年,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上映,从此,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计有《死亡地带》、《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星战前传一、二集》、《蜘蛛人》、《后天》等等。主要的科幻大片都曾经搬上银幕。尤其是2003年,从《黑客帝国三》开始,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演科幻巨片,使得电影业本身可以从盗版碟片中分得较好的市场,成为中国电影业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引进好莱坞科幻大片方面,审查制度比较宽松。不过,《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等还是因为“片中的未来比较阴暗”而无缘中国银幕。

    除此之外,科幻片在中国电影业中还扮演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电影制作和电影发行是分离的,类似于工厂和批发商的关键。所以,电影制片厂的生存和电影院钱的生存也是两回事。当中国的电影制片厂普遍苛延残喘时,中国影院却可以靠着上演海外大片,来换取黎明前的几丝暖气,等待着中国电影业复苏的阳光。

    而这些海外大片里,科幻片总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比如,当去年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成立,试图打破中影公司的垄断后,第一部引进的影片就是《终结者三》。据报道,该公司在美国选片的人只有两名。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一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预测来选择。中国电影总票房从前年的八亿元谷底开始,以每年一亿元的速度缓慢爬升。如果剔除几部科幻大片,这个数字立刻大为缩水。

    九十年代中后期,影碟机大量普及。盗版渠道逐渐畅通。为海外科幻片的引入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渠道”。在这个问题上,专业人士有自己的看法:“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VCD和DVD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培养了观众群。而且这个观众群已经是年轻化了的,已经可以构成新的主流消费群体。虽然这涉及了盗版这个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污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和电影视野的迅速扩张是一个国家电影兴起的最根本的土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杜庆春,《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194页。)

    在这种重塑观众群体的过程中,科幻电影在中国已经赢得了一批潜在观众。象《星球大战》前传和《终结者。三》这样的片子能够在中国取得一定票房,根本原因就是观众普遍从影碟里看到过《星球大战》正传和《终结者》一二集。否则肯定会不知所云。

    如今,中国科幻影迷几乎同时间欣赏美国科幻电影。已无任何影响。这为中国科幻片的出场,解决了观众方面的问题。既然一部美国科幻片能在中国市场上拿到几千万的票房,一部中国科幻片也应该有这样的观众预期才对。

    第五节: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

    当海外球员姚明和孙继海等人代表中国队出征时,我们有没有联想过,在好莱坞,也有一个科幻片的华人海外兵团。这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片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

    提到好莱坞的华人科幻尝试,不能不说到成龙。这位最初由黄飞鸿形象(《醉拳》)起家的打斗片明星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将越来越多的科幻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为《我是谁》。整部片子的核心情节就是对一块具有神奇能量的陨石的争夺。片子一开始就有一段长达一分钟的科幻式镜头:探险队员全副武装,在地穴里寻找那块陨石。片中有一段非常“科幻”的场面:陨石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发生变异,输出巨大能量,导致周围地区大范围停电。

    依靠成熟的调度和剪辑技巧,这段情节确实有一丝科幻灾难片的意味。成龙出身戏班,没读过多少书。成名之后一直对文化知识保持着向往和敬重。不知这是不是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增加科技含量的一个动力。

    后来,成龙主演了《燕尾服》,这是讲述“体能放大器”题材的电影。一件特工专用燕尾服被一个厨师穿在身上,使他成为格斗高手。

    另一位武打明星李连杰也主演了科幻大片《救世主》。这是一部平行空间题材的科幻片。

    在导演方面,李安导演了《绿巨人》。吴宇森导演了《变脸》和《记忆裂痕》。虽然它们算不是是最出色的科幻片,但至少能够进入第一阵营。

    看过李安导演的《绿巨人》,再比较刘郁明导演的《蓝血人》,我们无法得出李安对科幻片的把握就一定超过了刘郁明。好莱坞浓厚的科幻氛围毕竟是主要因素。不过,总结一下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毕竟有助于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片的全景。因为这些华人导演和演员毕竟在世界一流的科幻片制作团队里打磨过。他们将来会是中国科幻片资源排列中的重要因素。

    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的作用也很值得一提。在这部电影里,武打并不是点缀,也不仅仅是服务于票房需要,它是科幻构思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尼奥、莫菲斯、翟妮蒂等人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擅于格斗。他们能够使用神奇的中国功夫,仅仅只是在“母体”中才有可能。那是《黑客帝国》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还很难想象一部纯粹由大陆电影团队制作的科幻片会是什么样子。但一部由李安或者吴宇森导演,由李连杰或者成龙主演的科幻片,大概就不那么难以想象了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