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电影


本站公告

    1977年,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不仅挽救了每况俞下的科幻电影市场,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高科技时代。在此之前,科幻电影的整体技术水准与其它片种不相上下,而从此以后,科幻电影成了最新特技技术的实验场,领导着电影特技的发展方向。

    在此之前,科幻片虽然在电影界“源远流长”,但并非特别受重视。它的市场表现平平,电影理论界更是从不认识科幻片能够带来什么艺术创成就。而到了这个时代,科幻片排众而出,成为最卖座影片的首选。直到最近几年,才被被魔幻片、古装战争片之类分一杯羹。

    这段时间,可谓科幻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而正是这种巨大影响,迫使电影理论界不得不重视科幻片。虽然这种重视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重视科幻巨片,无视小成本科幻片。

    本章第一节:高科技时代驾临科幻电影介绍了七、八十年代的高科技大片。这个时期,科幻片特技主要还是传统的蓝幕摄影、化妆、模型制作等等。彻底改变电影制作技术的电脑动画才开始萌芽。到了电脑特技时代的科幻巨片里,才形成蔚然大观。

    第一节:高科技时代驾临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来临的标志,要上溯到1968年。这一年,米高梅公司和库布里克的私人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太空巨片《2001年太空漫游》历经六年,终于推出。该片把科幻电影的特技水平大大推高了一步。

    如果你在今天准备看这部电影,你要选择头脑清醒、吃饱睡足的时刻,并且要正襟危坐,带着观摩科幻电影经典的态度去观看。否则,它便会令你昏昏欲睡。影片的情节拖遢到极点。直到二十六分钟才出现第一个人物。全部两小时二十分钟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如果按现在的电影节奏来剪辑,不超过半小时就能讲完。而全片的三部分――发现黑色立方体、电脑反叛、大卫进入超时空――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必要的联系。

    不过,并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2001年太空漫游》本来是为当时新兴的球幕电影院拍摄的电影。影片用大段时间表现太空飞行的一招一式:失重、反重力火箭、气压调节、航天器怎样用离心力代替重力,等等。尤其是展示太空背景的宏伟与浩大。一个太空场面往往要耗上几分钟时间。这都是为了在球幕上形成最佳效果而特别设计。正象今天在大陆一些旅游场所放映的球幕电影一样,当年的观众并不是要看故事,完全是为了要看特技。

    在电影技术史上,球幕电影和全息立体电影一样,是类似“协和”号超音速客机的技术:技术本身水准极高,但消费者不认同,最终只能退出舞台。所以,今天我们几乎无法再坐在球幕电影院里,从该片中全方位地领略太空的宏伟。而在普通银幕甚至电视屏幕上看这部影片,效果大为削弱。

    另外,这部电影由克拉克的短篇《岗哨》改编而成。作为编剧之一的克拉克被允许在影片里保持自己的思想。所以,它的叙述风格更象是克拉克的,而不是库布里克的。克拉克有着浓厚的宗教情结,《岗哨》中带来“天启”的黑色立方体更是上帝的变形。所以,每次黑色立方体出现时,都被放在与日月同辉,并且远远大于后者的位置。最后,飞船与众星的连线交叉,形成一个完整的十字架形状。而每次它快要出现时,背景里就会响起教堂圣歌般的音乐。这都给影片染上一层浓浓的宗教色彩。

    在该片结尾部分,长达十分钟的超越时空的画面。库布里克完全是以美学追求,而不是天文、物理学提供的知识为基础设计画面。甚至有人说,那个绚丽的镜头是以吸毒后的体验为基础设计的。不管怎么说,它在科幻片独立美学的形成史上留下重要一笔。

    在实际创作中,通常存在两种类型的影片,情节类和情态类。前者的内容很充实,主要把内容展现给观众,让观众自己思考的余地相对要小;而后者的内容较空泛,很多叙事信息都省略了,观众思考的余地相对要多。《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138页。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然而,由于科幻片题材本身的特点,一部新片和观众建立共同语境的过程较难,必须花费篇幅把前因后果交待清楚,所以,科幻中的情节片远远多于情态片。而《2001太空漫游》是极少数科幻“情态片”之一。甚至可能是它最出色的代表。

    不过,由于这部电影里的特技和美学思想过于超前,并没有带起一个革命性的风潮。

    早期科幻片中,《007系列》也算得上高科技科幻片的先导。它的第一集《诺博士》便是科幻题材。从那以后,这个系列中现实题材和科幻题材交相辉映。到目前为止的二十集里,第1集《诺博士》、第3集《金手指》、第5集《雷霆谷》、第7集《金刚钻》、第9集《金枪人》、第10集《海底城》、第11集《太空城》、第14集《雷霆杀机》、第17集《黄金眼》、第20集:《择日再死》属于科幻片。第2集《来自俄罗斯的爱情》、第四集《霹雳弹》、第6集《女王密使》、第8集《生死关头》、第12集《最高机密》、第13集《八爪女》、第15集《黎明生机》、第16集《杀人执照》、第18集《明日帝国》、第19集《纵横天下》属于现实题材惊险片。恰好各占一半。

    说这些《007》剧集是科幻片,不仅因为在这十集里出现了超越现实的技术成果,还因为邦德虽然是间谍,但他与之作战的,不是冷战对手的情报人员,而是科学怪人。这些人总想与人类作对,要么移民太空,要么迁居大海。这就与传统科幻故事的主题更为接近了。

    由于《007系列》很早就开始走豪华大片路线,特技水平都达到同时代前列。所以,观看其中的十部科幻电影,几乎也就是观看科幻电影特技水平的发展史。在1967年的《雷霆谷》里,我们还可以看到虚假的飞船模型。而到了1979年的《太空城》中,太空城的内外设计都已经成熟。1971年《天上的钻石》里,太空武器发射的光波明显是绘上去的。到了最新一部《择日再死》中,我们便可以看到惊心动魄的太空光束轰炸了。

    人们观看《007系列》,注意力似乎都集中在五花八门的高科技道具上。其实,该片另有一个重要创举,就是把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技设施作为背景。如世界上最高的水坝,最大的天文望远镜等等。这是科幻片独特美学的一部分:技术美。这一点笔者在后面还在专门提及。

    真正启动科幻电影高科技时代的,要属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星球大战》的情节十分简单:帝国颠覆了共和国,起义军和镇压者之间进行大战。这个背景下,上演着父子情仇,武士格斗等情节。从故事上说,它只是复制了科幻文学史早期的“太空剧”。

    早在1971年,刚刚出道的卢卡斯便拍摄了小成本科幻片《THX1138》。从科幻文学浓厚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卢卡斯,比他前面几代导演更熟悉什么叫太空剧。1977年,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财力的支持下,《星球大战》完成了。成为科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在迄今为止制作的五部《星球大战》系列影片中,以第二集《帝国反击战》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价值最高。这不仅因为它是五部影片中惟一的悲剧,而且因整部影片渗透了宿命感与使命感。影片结尾卢克与父亲在搏斗中相认的场面令人如梗在喉。可以说,去掉了和“杰迪武士”有关的情节,去掉了“堕落与救赎”这个宗教色彩的主题,那些单纯的太空大战情节吸引不了那么多观众。

    卢卡斯在艺术上的潜力有限,制作完《星球大战》第三集《杰迪的归来》后,便放弃导演工作,转而去搞电影特技公司“工业光魔公司”,研究新的拍摄技术服务于其它制作人。后来,由工业光魔公司提供特技服务的科幻片包括《星际旅行》、《终结者之二》、《外星人》、《回到未来》等许多部经典。工业光魔公司在诸多特技方面都有突破,其中尤以电脑动画特技为最出色。这种特技技术与当年的有声片诞生一样,彻底地改变了电影的风貌。

    2004年10月10日,曾经主演过科幻片《超人》的里夫去世时,美国总统候选人布什与克里百忙当中不忘发电表示哀悼。与施瓦辛格这样的科幻片常客不同,里夫赖以出名的只有《超人》这个系列片,甚至只是这个系列的前两集。他能够赢得公众持久的关注,与电影《超人》本身的成功密不可分。事实上,《超人》第一集上映时,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就与夫人一起欣赏过了。

    在1978年华纳公司新版《超人》之前,这个连环画人物曾经被搬上银幕,并且改编过电视系列剧。但只有这一版超人电影拥有巨大影响。这与它的特技效果密不可分。在这一版里,超人真得“飞”起来了。诸多特技达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这些特技掩饰着影片本身情节和内容的单调。

    几乎同时,斯皮尔伯格登上舞台。他是在“电视时代”成长起来的第一代美国人。他自己也承认,自己读书远比看影视作品要困难。他的父亲曾经是坎贝尔主编的科幻杂志《类似》的忠实读者,并且曾经把摄影机送给他作生日礼物。在父亲影响下,斯皮尔伯格从小便既养成了电影思维的习惯,并且选择把科幻作为其电影生涯的主要题材宝库。

    很多人提到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代表作《大白鲨》,认为那是一部科幻片。不过,那只是一个现实题材的灾难片。1977年由歌伦比亚公司投资的《第三类接触》,才是他的科幻处女作。这部辉煌的巨片如果不是和《星球大战》同处一年诞生,本来可以赢得更大的荣誉。

    1982年,环球影片公司投资的《E?T》被斯皮尔伯格奉献到观众面前。大获成功,刷新了世界电影票房记录。它也标志着艺术在科幻电影中的胜利。这部影片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无数观众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直到2001年上映的《人工智能》为止,儿童一直是斯皮尔伯格各种类型影片里的主要角色。他们被用来与成人世界进行对比,揭示成人世界的枯燥乏味、虚伪无情。这种表现手法几乎是斯皮尔伯格的特特标志。

    在这个时期,一些系列科幻电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异形》就是其中一部。1979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推出了它的第一集。《异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那些冷酷无情的外星怪兽,还有主人公瑞普丽。它几乎是第一部鲜明的女性主义科幻片。瑞普丽是一个身份普通的宇航员,每一集开始时,她都不是事件的主角。但在其他人纷纷失败后,端普丽临危不惧,斗智斗通,最后解决掉异形恶魔。她可能不是银幕上最早出现在科幻片中的女强人形象,但却是最早拥有普遍影响的一个形象。

    这种女性主义色彩在《异形》第三集里上升到顶点:瑞普丽随着救生飞船坠落在一个“流放地”星球上。那里只有几十个男性重犯。瑞普丽必须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看到这么个背景,观众自然要担心她是否被侵犯,遭遇性骚扰。但没有想到的是,观众看到的,却是瑞普丽出于性饥渴,主动向男犯人求欢。要知道,即使在所谓“性开放”的美国,观众也很难接受这类情节。

    八十年代另一套值得称到的科幻片是《回到未来》。1985年由环球影片公司投资,斯皮尔伯格导演。名为“回到未来”,其实是一部怀旧片,是编导斯皮尔伯格等人怀念自己童年时代的电影。影片中,主人公先后在八十年代、五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十九世纪冒险,然而,却从未离开自己生活的小城镇。影片高度体现了时间旅行这个题材的魅力――今昔对比。这是科幻迷和普通观众都感兴趣的内容。

    1987年由兰克和俄里翁公司推出的《机器战警》,后来也发展成一套成功的科幻片系列。这部电影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常被低估,被视为只会打打杀杀的情节剧。实际上,《机器战警》体现着经常倾向左翼的好莱坞影人对右翼里根主义保守派上台的讽刺。影片中的“OCP公司”就是里根主义的化身。为大企业减税和大规模私有化,是里根政策的两个支柱。在该系列第一集开场不久那次高层会议上,OCP总裁钟的发言就直接点明这一点:因为减税,我们的利润大大增加了。现在是我们回馈社会的时候。我们要将医院、学校、甚至宇航局私有化!

    当然,作为故事里已经现实的一步,OCP公司把底特律的警察局私有化了,并且不允许警察建立工会,不允许他们罢工。所谓“机器战警”,本来就是为对付警察罢工而制定的计划:它几乎不吃不喝,更不用付酬,但却在执行任务时以一抵十。最初,机器战警受到警察同僚的普遍怀疑和抵触。因为他是来抢饭碗的。但随着他恢复了意识,知道自己的“前生”是遇难警察莫菲后,便成为警察行列中的一员。几乎在每一集里,莫菲的对手都是由大企业幕后支持的敌人。在第三集里,编导更是把他的作战对象设定为当时大规模购买美国产业的日本人。

    除了这个社会背景外,编导还为莫菲设计了近首悲剧的个人命运。他死而复生,但妻子已经带着孩子开始新的生活。莫菲为了不打扰爱妻,只能接受现实。但忍不住要在妻子的新家门口转来转去。儿子长大后进入警察局工作,莫菲只能相见不相识。在每一集里,机器战警虽然在关键时刻能够解决大问题,但平时都是需要人们照顾,甚至是关心同情的对象。他的生死安危时时抓住观众的心。

    美国科幻片走向高科技,和美国主流电影界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在奥斯卡奖项里,有一个“科技成果奖”(ScientificorTechnicalaward)。该奖项从1930――1931年第四届创设以来,一直保持下来。它授予的对象包括对电影艺术与电影科技有特别价值,并在电影产业中采用先进的工艺、公式、发明与发现的影片。该奖项又分为一、二、三等奖。虽然这个奖项很少直接授予科幻片的制作者,但它体现着美国电影界对科技的重视。在世界其它主要电影奖,包括中国的百花、金鸡等电影奖里面,从未有对应的奖项。

    自电影诞生以来,世界电影一直存在着“一超多强”的格局。好莱坞是个超级大国,但同时也有欧洲各国和苏联电影与之抗衡。自从八十年代开始,好莱坞横扫世界影坛,将它简单地分为强大的好莱坞与弱小的各国民族电影两极。直到今天这个局面尚未改变。而在这个过程中,好莱坞科幻片可谓是一只被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先头部队。科幻片全面高科技化,和好莱坞电影对世界的征服,两者几乎同步。

    第二节:电脑动画时代的科幻巨片

    《2001太空漫游》的第一部分里,有一个被人反复传诵的经典镜头:猿人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件工具:一只兽骨。它兴奋地把骨头扔上天空。当兽骨下坠时,变成了一只太空船。遗憾的是,这个富于哲学意味的细节是用两个镜头分切的,中间有明显的分隔。假如到了今天,库布里克肯定会用电脑动画完成这一构想。

    电脑动画对电影制作带来的变革,可能超过了其它所有特技手段。或许只有有声片和彩色片的发明与它相提并论。它使得许多传统文学名著得以搬上银幕,使得许多以前只能存在于编导脑子里的场面得以实现。而最初尝试使用电脑特技并将它发展起来的,仍然是科幻片。

    1989年,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了科幻片《深渊》。它是否第一个采用了电脑动画,尚未考证。但它是第一个令这种特技产生影响的电影。《深渊》的情节并不新颖:外星人在几千米的海沟里建立基地,最终与人类形成和平接触。可谓《第三类接触》的“深海版”。影片中出现了两处电脑特技镜头:一是外星人将海水聚合成蛇形,探入人类的深海基地内部。二是外星人航行器在深海里出现,光彩绚丽,美焕美伦。从这部电影以后,电脑动画将科幻片的想象力更多地变幻为银幕奇景。

    在《终结者》第二集里,初试婴啼的电脑动画被特技专家卡梅隆带上了一个台阶。这部影片塑造了“液体金属机器人杀手”的形象。这种液体金属可以任意变形,凝固后又锐如精钢。它没有什么科学上的依据,可以说是单纯为展示电脑动画效果而建立的角色。不过,在这部电影里,尽管液体机器人千变万化,但同一个镜头里还只能出现一个电脑动画设计。

    从此以后,电脑动画开始高速发展,大行其道。电脑动画在一部影片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美国电影界自豪地将1993年的夏天称为“好莱坞数字之夏”,因为他们认为真正的数字技术以1993年八月的《侏罗纪公园》为发端,之后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银幕叙事圈――中国电影》29页,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在这部电影里,电脑已经能够在一个画面里虚拟出几个活动的形象,甚至是一群恐龙。到《星河战队》里,那铺天盖地的“虫族”又将电脑动画推向一个新台阶。

    最后,到了《最终幻想》里,电脑动画达到一个极限:世界上第一部完全由电脑动画制作的仿真电影,而不是卡通电影(第一部电脑动画制作的卡通电影是《玩具总动员》)。这是一部“灭世题材”的科幻片。描写了某种单纯为能量体的生物入侵地球后的惨状。《最终幻想》以写实的手法,创造出完全由虚拟人物构成的影片。不过,以笔者所见,这种完全由虚拟人物“演出”的影片,恐怕会和立体电影、球幕电影一样,只能带来一时的新鲜感,观众不会认同它。《最终幻想》不仅本身票房惨败,从它上演到现在的几年里,几乎没有成功的后继者。

    2002年,卢卡斯推出《星战前传》第二集《克隆人进攻》。它再一次创造历史:第一部由数字摄像机,而不是摄影机拍摄的电影。摄像机远比摄影机灵活,加工特技也很方便。但由于影像质量始终赶不上摄影机,只能拍摄电视屏幕上出现的画面。这一次,卢卡斯破天荒之举,将开创世界电影的一段新历史。他本人就声称,再也不会用胶片拍摄了。笔者相信这一点,因为我们平常人使用数码相机后,都很难再去习惯光学照相机。

    由于特技水平的提高,大量二十世纪的科幻名著得以搬上银幕。计有《星河战队》、《少数派报告》、《我,机器人》、《全面回忆》、《沙丘》、《地球杀场》等多部。包含在科幻小说里的魅力可以进一步释放出来。而《特警判官》、《星际旅行》、《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故事,或者电视片也可以拍摄宏大的电影版,在银幕上增加了新颖视觉效果。

    单纯有电脑特技,没有艺术含量,也不可能构造优秀的科幻片。《入侵脑细胞》为我们提供了正面例子。影片中的变态杀手将受害女子囚禁在地下室的水箱里,漫漫地放水将她杀死。当警方抓到杀手时,他已经因为发病而永远昏迷。警方请心理学家运用先进技术,进入杀手的梦境,寻找受害人被囚禁的地点。于是,影片大部分是在讲述变态杀手的梦境,意识流色彩非常强烈。但更令人称奇的是,意识流本来以非理性为逻辑出发点,而这部过半时间由意识流画面组成的影片,出发点却是非常理性的科学技术,是“写实的意识流”。这可以作为科幻艺术特殊表现力的例证。

    当然,即使在这个时代,仍然有不靠高科技,而是靠传统特技加上大投资试图取胜的电影。它的代表就是1995年上演的《水世界》。它以创世界纪录的投资始,以票房惨败终。其实,这部电影在艺术上极为出色。影片描写了在被水淹没的世界上,一群群蒙昧状态的人寻找“干土”的过程。其间当然不乏追逐打斗的场面。但是,影片对原始状态生活环境的描绘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是背景,甚至演员的言行举止间也剔除了“文化”的痕迹。粗犷和蛮荒的风格贯穿影片始终。

    不过,除了深海场面外,《水世界》完全靠巨资搭建实景来拍摄,甚至在暴风摧毁布景之后,继续搭制新景。这种作法似乎已显落伍。它的姐妹篇《邮差》重复走这条路,搭建了号称世界电影史上最大的人工外景――废矿场。但它丝毫未给观众以神奇感,甚至没有什么印象。《邮差》也以票房惨败而告终。这说明,科幻片自有其规律,巨资也要用对地方才是。

    1999年出现的《矩阵》(通常翻译成《黑客帝国》)给二十世纪的科幻电影留下了一个出色的结尾。在这部电影里,技术和电影语言运用高度结合于一体。举个例子:在第二集中,有一个高速公路上的追逐场面。莫菲斯站在集装箱顶上,黑衣密探跳下来,两个人隔一段距离对持,蓄势待发,然后交手。这个蓄势待发的过程,主要是给观众一个情绪准备,在传统格斗电影里很常见。但在此处,导演让镜头围绕着他们,三百六十度由远到近转了一圈。静的人和动的镜头结合在一起,将“蓄势待发”这个过程在银幕上提高了一个层次。而这个旋转镜头又是在高速公路背景上拍摄的,没有电脑动画制作不可能完成。

    我们可以从历届奥斯卡奖科幻片获奖总名单中,侧面看到这一波科幻片高峰的影响。直到1953年二十六届中,《星际战争》(派拉蒙电影公司)获得最佳剪接奖,这才是科幻片进入奥斯卡的开始。从那以后,零星有个别科幻片获奖。而带来突破的则是《星球大战》。1977年,它获得了六个奖项。从那以后,科幻片很少缺席奥斯卡奖。一年拿数个奖项也是寻常之事。

    在这些奖项里,“特别视觉效果奖”几乎为成科幻片的专利。1963年奥斯卡奖设置特别视觉效果奖。直到1966年,才有科幻片《奇异的航程》获奖。从那以后到1976年,十年中只有三部科幻片获得此奖。对于一种以幻想画面为专长的类型片来说,这个成绩不算突出。

    但是,自1977年《星球大战》获此奖开始,到1999年《黑客帝国》获此奖为止。二十二届里面,科幻片获视觉效果奖十二次,其它类型片,包括现实题材影片和魔幻影片加在一起只获得六届此奖。余下四届空缺。可以说,这个比例正好是与科幻片第一高峰相吻合。

    不过,自1999年后,科幻片在这个奖项上遇到了它的敌手――魔幻片。《指环王》包揽了此后三届特别视觉效果奖。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单靠视觉效果来赢得观众,已经不足以支持科幻电影了。毕竟这个奖项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主演,甚至配角奖相比,还是比较边缘的。直到目前,只有在1986年,在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扎纳克和布朗影片公司合拍的《天茧》中,唐。阿米奇获得过最佳男配角奖。这是科幻片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获得表演方面的奖项。

    科幻片的技术进步,绝不仅止于制造了大批银幕奇观,它也最大程度地挖掘了电影的美学潜力。象《星球大战前传》中仙境般的“纳布星”景色,可能几十年前就闪现在电影导演和美工师的脑海里,但他们知道技术上没有可能性,估计根本不会把这种念头变成“造型阐释图”,更不用说最后表现在银幕上了。而现在,特技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以便把电影人脑子里的美景变成现实。

    其实,这种变化并非科幻片一家如此。象中国的武侠电影,早在五六十年代,港台电影人就试图把武侠经典搬上银幕,复现那些飞檐走壁、外气伤人之类的奇观,直到九十年代才成为现实。《指环王》出版后半个世纪,电影人才有足够条件把它搬上银幕。只不过,在当代电影的技术进步中,科幻片作出的贡献最大而已。

    由于计算机硬件价格呈几何级数下降,而软件性能呈几何级数上升。短短十年间,电脑动画技术大幅度普及。目前在美国大约有90%左右的影片或多或少的采用了数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尤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单片中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银幕叙事圈:中国电影》40页。)这还是九九年的情况。到了今天,数字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肯定更为突出。现在,它已经不再是什么高科技,而成为一种普通的体力活:由电脑操作员耗费时间,一祯祯去制作而已。最关系的问题已不是技术,而是导演对银幕形象的创造能力。

    第三节:科幻片的英雄们

    在科幻电影的高科技时代来到前,便有梅里爱、弗里茨。兰,库布里克等专门以科幻片为擅长的导演。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类导演才大量涌现。把科幻片推向了一个新高潮。除了前面介绍过的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外,还有两个人值得纪念。

    迈克尔。克莱顿是这批导演中的异类。影视工作者擅长摆弄机器设备,调动画面。在文字方面也有专长的很少。据说斯皮尔伯格就是许多天不读一本书。《星球大战》、《外星人》等电影成功后,也推出过电影小说。不过,那都是电影原创的衍生产品,制片人雇人代笔的。但克莱顿却是亦影亦文,在两个领域都达到一流境界的人。本书第二卷介绍了他的科幻小说。这里介绍一下他在科幻电影方面的成绩。

    1973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拍摄了科幻片《西部世界》。提起这部电影,今天的中国人已经很陌生了。虽然它在八十年代末曾经在大陆影院上演。后来,制作人又拍摄了它的续集《未来世界》,后发反而先致,成为文革之后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部科幻电影,三十岁以上的读者大多会对这部影片有印象。在那个文化生活单调,电视尚未普及的时代里,中国电影院不管什么电影,总是场场爆满。《未来世界》拥有的中国观众,可能不亚于它的美国观众。

    而那部印象淡薄的《西部世界》,它的导演就是迈克尔。克莱顿。

    克莱顿的科幻处女作《安德洛默达品系》作为小说先声夺人后,于1971年被环球影业公司拍成电影。从此,他便结下了与好莱坞的缘份。作为科幻片导演,除了《西部世界》外,克莱顿于1978年把罗宾。科克的《昏迷》搬上银幕。在这部片子里,健康人被绑架并被冷冻,以便等有钱人购买他们的器官。

    除此之外,克莱顿还制作过不那么出名的一些科幻片,如《逃亡》等等。

    而作为原创作者,克莱顿的科幻小说《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终端人》、《重返中世纪》(影片名为《时间线》)等等,也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果从当代科幻片行列里把这些属于克莱顿的电影剔除掉,科幻片的面目几乎都要改变。

    詹姆斯。卡梅伦是另一位科幻片“专业”导演。虽然他是靠《泰坦尼克号》而不是科幻片创造了世界电影票房记录,但他拍摄的科幻片远多于其它题材。并且,正是科幻片里处理技术道具的经验,帮助他在银幕上表现巨轮泰坦尼克。

    卡梅隆很小就写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的氛围里长大。后来的《深渊》就是以十二岁时一篇小说习作为蓝本。他进入电影业后从事的第一个职业就是特技制作。后来,这成为他的专长。卡梅隆导演的科幻片有《终结者一、二集》、《异形》第二集、第四集、《深渊》等等。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