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展


本站公告

    二战的硝烟落定。虽然有冷战风云再起,但没有生命威胁的作家们,毕竟又可以集中精力创作了。科幻小说在这个时候逐渐上升,甚至,达到了今天难以迄及的顶峰。

    在这个时期,本土未受战争损害,又有相当积累的美国科幻开始全面职业化,并且向全世界扩张。在它的影响下,主要科幻大国都迎来了新的科幻高潮。

    第一节:美国科幻的全面职业化

    一个文学品种要成为体系,成为一个行业,能够“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有大量的专业作家,还需要有专业编辑、专业出版商、专业评论家、专业教育家,甚至包括专业的作家代理人。这一整套体系于战后在美国逐步建立了起来。并且,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只有美国科幻界拥有这么完整的职业体系。这是美国科幻雄居世界顶峰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科幻出版的专业化。战后,美国科幻杂志出现了一次大繁荣,最多时超过了三十家。但很快就纷纷倒闭。保留下来的科幻杂志中,最重要的有三家:坎贝尔的《惊奇故事》,后改名为《类似》;安东尼。鲍彻的《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以及戈尔德的《银河》。《类似》的风格如旧。《银河》强调对社会科学的重视。而《幻想小说与科幻小说》则重视文学品味,希望发表一些拥有广泛读者的作品,而不仅仅是只能在科幻爱好者中流行的作品。不同杂志的竞争增加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风格。

    美国科幻杂志出版在五十年代进入了高潮,也到达了尾声。从那以后,美国科幻文学越过了杂志主导阶段,进入图书主导阶段。这也是科幻文学内在发展规律起的作用。图书比杂志更突出作者的个性,出版要求更自由宽松,更能表现艺术内涵,而不仅仅是快餐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逐渐成熟的读者来看,读杂志也不及读书更过瘾。就篇幅而言,从以杂志为主导,过渡到以图书为主导,其实也是以短篇为主过渡到以长篇为主的时代。而一个文学品种如果没有长篇小说这个“重武器”,在文学殿堂里是很难立足的。

    五十年代,一批美国出版社开始出版科幻小说。这其中有些是主流文学出版社,如皇冠出版社、兰登书屋等,也有专门成立的科幻出版社,如阿克哈姆书屋、格诺默出版社等等。由于美国出版业实行的是注册制,这些纯科幻出版社很容易被组织起来,但寿命也都很短。有些仅出版了几本书即告关门。当时,科幻图书的发行量也不大,通常每种不超过一万册。类似如今中国科幻文学的水平。

    到了七十年代末,美国每年出版科幻类图书一千一百余种,占全部文学类出版物的四分之一。这是一个其它国家无法望其项背的比例。任何一个文学品种都是平庸之作远远多过精品,只有形成庞大的创作数量和发行数量,才能使人们在其中从容地选优拨粹。只有扩大金字塔的底面积,才能提升它的高度。为其他国家所羡慕的那么多美国科幻精品,正是从数量巨大的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出的。

    同时,这些图书出版加上科幻杂志,以及创作科幻影视脚本、改编卡通作品等等,构成了一个很大的市场。这个科幻市场最多时供养了两百余名专业科幻作家。单行本的稿酬最高的也超过百万美金。例如,当代美国科幻的代表作家米切尔。克莱顿以科幻小说写作与影视制作为主,积累个人财富达到上亿美元。

    专业的科幻评论家是科幻文学系统化的又一股必要的力量。在美国科幻发展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主流文学评论界对它也是不重视的,所以科幻文学界必须培养自己的评论家。美国最早的科幻评论家是莱斯利。菲德勒。艾米斯在普林斯顿大学进行的一系列科幻讲座也是这方面的早期尝试。当然,坎贝尔虽然没有系统的科幻理论著作,但他给许多作家写的信件中全面体现了他的科幻创作思想。

    戴蒙。奈特是最早的科幻评论家之一。他在许多专业科幻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这些文章后来集成一册,以《搜寻奇迹》为名于1956年出版。同时,詹姆斯。布利希(JamesBlish)也以大量的科幻评论出名。七十年代末,詹姆斯。冈恩(JamesGunn)开始主编了《科幻之路》一书,也是比较专业化的科幻评论兼科幻史著作。这套丛书陆续问世,已经出版到第六卷。

    颇值得称道的是,这些人都不是空头评论家,他们在科幻小说方面也创作过一流的作品。象布利希的《飞城》系列,奈特的《面具》等等,都属于科幻小说经典。冈恩的科幻小说《不朽的人》还被香港影人以《生死搏斗》为名搬上银幕,广为中国观众所熟悉。

    不过,由于理论基础并不扎实,《科幻之路》把一些明显的非科幻作品也罗列了进来。如典型的科普作品:《宇宙图书馆》(第六卷)。全篇没有一点超现实情节,只是在形象化地解释数学上排列组合问题的奇妙性。还有典型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查克。穆尔》(第六卷),典型的表现主义作品《劣种蕃茄》(第四卷),等等。这种编排也给读者带来了概念上的混乱。

    职业化的科幻教育也对提高美国科幻的专业水平起到了很大作用。山姆。莫斯考维茨是美国早期的科幻活动家,曾发起组织了1939年的世界科幻大会。他于1953年首创科幻课程,但无甚影响。1960年,金斯利。埃米斯在普林斯顿大学作了关于科幻小说的系列讲座。次年,希勒加斯和福兰克林分别在科尔盖特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正式开设了科幻小说课程。

    后来,学校里的科幻课程向上游和下游两个方向发展。上游,一方面出现了许多以科幻文学为题材的博士论文。另一方面则出现了专业的科幻作家培训班。1968年,威尔逊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克拉里昂学院创办了科幻小说写作班,培养了新时代的一大批科幻作家。

    在下游,到七十年代末,美国已有大约20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科幻课程,更多的中学也将科幻小说列入教学计划中。这些课程主要起到介绍、宣传和普及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一位留着大胡子的美国英语教师史密斯来到上海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他把科幻小说作为阅读辅导材料,受到学员们的欢迎。于是一些美国知名科幻作家纷纷把他们的作品寄给史密斯。这位匹兹堡大学的副教授就成了沟通中国科幻界对外联络渠道的第一人。

    美国科幻教育最先影响到英国。近来那里已经设置了科幻文学的博士学位。日本、前苏联等国也有在大学教育中引入科幻课程的尝试。

    当然,美国科幻文艺职业化的主体,还是大批专业科幻作家。战后,黄金时代的科幻作家进入了成熟期,仍然在写作大量作品。阿西莫夫、海因莱因等人的新作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尤其是海因莱因,他的科幻小说《异乡异客》在美国六十年代的社会运动中,成为年轻人的圣经。海因来因的影响也由此突破科幻界,成为美国的文化名人。

    哈里。克莱门特(HalClement1922――)自从大学开始就是业余科幻作者,第一篇作品《证据》发表于1942年,第一部长篇《针》发表于1949年。1954年,他的代表作《引力的使命》诞生了。作者在小说里虚构了一个扁形的行星梅斯克林,它的两极重力是赤道重力的七百倍。虽然这样的行星并无可能出现在宇宙中,但这并不妨碍作者全面塑造这个竟然还生活着智慧生物的行星。作者依靠天文学和物理学知识构建的行星背景,使许多希望科幻小说拥有更多知识含量的读者大为赞叹。

    拉里。尼文(LarryNiven1938――)也是一位注重作品科技含量的作家。早在1967年,不到三十岁的尼文便以《中子星》而获得了雨果奖。后来还多次获得这个奖。尼文的主要作品构成了“已知世界”系列,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叫作《环形世界》(1970)。这部作品的主要背景是一个环绕恒星建成的,直径达一亿五千万英里的圆环。包括两个地球人在内,三个文明世界的来客在已经被废弃的圆环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尼文的其他作品还有《地狱》(1975)、《撒旦的锤子》(1977)等。

    勒吉恩(1929――)也是这个时期里涌现的著名科幻作家,她也是女性科幻作家的杰出代表。1966年,她出现了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罗坎农人的世界》。1969年出版的《黑暗的左手》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在日本举行的由读者投票选举的二十世纪十大科幻名著中,《黑暗的左手》位列第五,表明她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美国科幻界和英语读者的范围。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雌雄同体的外星种族,每月有一段时间随机地变成男性或女性。这种外在的雌雄同体实际上是人类心灵世界雌雄同体的直喻。《黑暗的左手》是性别矛盾这个传统题材在科幻小说中的体现。

    在面向未来的美国,弗兰克。赫伯特(FrankHerbert1920――1986)是一位少有的复古派的科幻作家。他醉心于在浩翰的星际背景下,描写剑法、巫术、骑士精神和宫庭阴谋。《沙丘》系列是他的这些创作思想集大成之作,也是当代的科幻经典。这个系列的第一部《沙丘世界》出版于1963,当时仅仅是一部影响一般的长篇科幻。后来又出版了续集《沙丘先知》(1965)和《沙丘的孩子们》(1976)。第三卷成为精装本科幻小说中的第一部畅销书,作者才算大功告成。后来,作者又出版了第四部《沙丘神皇》(1982)。不过这第四卷书被评价为是专门迎合文学评论家的作品,在文学评论界和在读者中间的反应恰成鲜明对比。

    赫伯特在《沙丘》中塑造了一个完全沙漠化的行星阿拉基。这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但因为出产能使人形成预知能力的香料而成为宇宙间的宝藏。在类似于中世纪的银河国家里,皇帝和贵族都在谋取这个行星,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八十年代以后,《沙丘》先是被改编成电子游戏,后是被搬上银幕,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在当时的美国,还产生了一位很奇特的科幻作家保罗。利尼巴格(1913――1966),以笔名科德威纳。史密斯而广为人知。当孙中山在美国从事革命运动时,利尼巴格的父亲与之成为好友,并担任孙中山的法律顾问和辛亥革命的一个筹款人。因为这种交情,孙中山也成了利尼巴格的教父。二战中,利尼巴格因为这些关系,在中国国民政府内任职,同时也担任美国情报部门的工作,并因此而过着神龙不见首尾的神秘生活。

    这些经历给了利尼巴格特殊的视角。1950年,他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代表作有《与鼠龙对局》、《扫瞄员白白活着》、《在老地球下面》等等。独特的眼光使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奇特。利尼巴格的成功代表着科幻文学作为文化融合体的性质。

    詹姆斯。冈恩除了教学与理论研究外,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也有独道之处。以笔者所见,他是一位被过于重视的科幻理论家和被过于忽视的科幻小说作家。冈恩那些涉及自然科学的科幻小说,因袭了传统题材。而那些涉及社会科学的科幻小说则有很大创见,他可以说是极少数在社会科学幻想小说上进行了积极尝试的作家。冈恩在《夕阳园历险记》中描写了代际矛盾,在《日日如圣诞》中描写了过度消费问题,在《长生不死》中描写了医疗体制对社会资源的过度侵占。在《玩具熊》中描写了过度社会分工带来的问题。社会科学幻想小说历来是科幻文学的弱项,反之,它也是科幻文学的下一个突破点。而冈恩的这些作品可以给人们提供很好借鉴。

    同时,冈恩又是科班出身的文学理论家。他的作品在文学技巧上精雕细刻,富于艺术鉴赏价值。这种写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很难成为流行文化,但更适合“小资”的阅读趣味。

    正是在二战后到七十年代这个阶段,科幻文学成为美国社会中持续的、普遍的文化成份,一两代人在科幻小说的氛围中长大,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明显不同于前辈,并且把这种不同带到成熟后的创业中去。完成了许多“科幻”般的事业。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回忆说,他在学生时代,读过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于是立志要研究“历史数学”,成为社会的预言家。后来因为现实中没有这个学问,便从事了非常近似的经济学。比尔。盖茨曾说,他们那代青年热衷于计算机行业,很多人正是为了把少年时从科幻小说中发现的世界变成现实。

    受科幻文学影响极大的,还有一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宗师马斯洛。他曾经与《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交往,并且喜欢读科幻小说中的“乌托邦小说”:虽然曼纽尔指定学生读古典著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马斯洛自己却在读科学幻想小说。他从那些涉及到科学、社会倾向以及未来“乌托邦”式的问题富有想象力的探索中行到了乐趣。对于他来讲,写这类小说的一些优秀作者显示出一种对新思想的富有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关注。他将这些小说推荐给学生,其中包括他特别感兴趣的阿尔道斯。赫胥黎的《岛屿》。《马斯洛传》259页,华夏出版社。

    后来,在科幻小说的启发下,马斯洛创造了“优心态文化”的概念(Eupsychia)。那是由一千个“自我实现者”在远离人世的地方构造的社会。马斯洛当然不是真的要建设这样的乌托邦,而是用这个虚拟的社会和现实中的“匮乏性社会”相对比。这个启发于科幻小说的概念成了马斯洛后期理论的重要部分。

    当然,一样小说两样读,兴盛年代的科幻小说在读者心目中留下的,也不都是好的结果。七十年代末,一个阿拉伯富翁家庭的青年也读到了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深为作品中浓厚的救世主情结所打动,认定自己就是引领人类走出腐败时代的先知。这个人就是后来的恐怖大王本。拉丹。而他恰恰把自己的恐怖组织称为“基地”。据称,这个组织里有不少科幻小说爱好者,他们甚至在一个美国科幻作家的个人网站上用BBS传递恐怖情报。

    世界科幻小说多处萌芽而仅在一处生根的历史,与科幻小说本身的特点有直接关系。首先,科幻小说是到目前为止惟一一种强调世界性重于强调地方性的文学样式。虽然在科幻小说史上也出现过大批种族主义作品,或者宣扬战争,叫嚣法西斯主义的作品,但经过时间筛选而为后世读者视为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能够站在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的作品。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文化熔炉,美国是最利于这个世界性文学生根的地方。许多美国科幻作家本身便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他们一方面带着自己原先的社会烙印,另一方面接受文化融合的熏陶。

    与之相反,我们的东邻日本目前每年出版科幻类图书在高峰年代达五百余种,单就出版数量来说已经算是一个“科幻大国”了。日本也拥有一些职业科幻作家。但他们的作品由于过分重视“民族传统”,除了星新一、小松左京、田中芳树等个别作者外,在世界上普遍缺乏影响力。

    其次,科幻小说强调进步和未来甚于重视历史和传统,这也与美国社会的整体风气是相吻合的。这一点不仅中国不及,就是在文化传统上一向瞧不起美国人的欧洲人也是一样。法国人对其传统文化敝帚自珍,同时也把凡尔纳开创的科幻传统丢掉一旁,迄今只是一个年出版科幻类出版物在六部至四十部之间的“科幻小国”。德国等其它国家也是如此。整个欧洲仅有英国由于同文同种的原因,其本国科幻与美国科幻密切联系并得到发展。

    当然,美国的科技实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科学家关注的问题,往往也就是世界科学的前沿问题。巴西科幻作家或者印度科幻作家如果设想超一流的科技发明出现在他们的国度里,总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中国作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美国一流科幻作家也能够方便地与当地科学家们交流。这些都是其它国家科幻界所不具备的。

    除了这些内在原因,美国社会也给科幻文艺的成长提供了外在环境。纵贯整个二十世纪,在世界各大国中,也只有美国没有受到战火侵扰,这使得美国科幻创作的传统得以保存下来,而不象其它国家那样,暴烈的政治运动和战火经常打断刚刚萌生的科幻幼芽。大量欧洲文化精英为了躲避法西斯迫害来到美国,也充实了它在各方面的人才库。许多美国科幻作家都是第一代或者第二代移民。这可以说是美国科幻最终成功的一个外在原因吧。

    美国科幻文艺的发达也与美国商业文化的发达有关。科幻文学自诞生以来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文学之外,上不得庙堂。没有商业化作基础,科幻文学便无法形成必要的社会影响。而一个美国作者创作商业化作品,至少要比其它国家的作者较少心理压力。其成功的可能也要比其它国家的作家更大。科幻文学只有借商业渠道才能自立,这可以说是一个尴尬,也可以被视为一种自豪。

    第二节:美国科幻向全世界扩张

    二战的硝烟散尽,美国的文化随着美国的士兵和美元散布到世界各地,其中之一就是美国的科幻小说。如果说二战以前,世界主要大国的科幻文学还能够保持独立成长,相互竞争的势头的话,二战终结了这一切。除了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国拥有政治文化壁垒外,西方国家的科幻创作大都经历了一个再次诞生的过程,那就是:放弃本国的科幻传统,以美国科幻为范本,兴起新的科幻浪潮。

    1923年,日本爱媛县松山镇诞生了一个叫矢野彻的人。二战时,矢野彻成为“皇军”的一员。随着日本的败北,矢野彻流入失业大军。但他有幸在美军基地里找到一份收集垃圾的工作。就在一堆堆垃圾中,矢野彻发现了美军官兵带来的大量科幻小说。被这些小说漂亮的封面和插图吸引的矢野彻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来学习英语,几年后便开始尝试翻译,其选择面涉及了海因莱恩、斯特金、赫伯特等人的科幻经典。这些作品逐渐受到从废墟中重建家园的日本人的喜爱,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科幻爱好者。从他们中间产生了星新一、光濑龙、小松左京等现代日本科幻小说的骨干作家。

    矢野彻不仅从事翻译工作,自己也创作科幻小说。后来,矢野彻成为第一个访问美国的日本科幻作家,并且协助成立了日本科幻作家协会,担任主席一职。

    由于同文同种,美国科幻进入英国的广度和深度自然大于其它国家。不过,二战时最早进入英国的科幻杂志却是被作为远洋船的压舱物的一部分拉到英伦三岛的。后来,由于美国科幻市场规模远远大于英国,英国科幻作家们纷纷为美国出版商写作,使英美科幻实际上成为一体。

    1951年,美国科幻大举进入德国,开始了德国的“现代科幻时代”。1952年,美国科幻译作在法国开始产生大量影响。其它西欧国家也在差不多的时间里成为美国科幻的“殖民地”。

    由于政治和文化壁垒,前苏联大致是在七十年代末才开始接触美国科幻的。前苏联的科幻作家惊异于美国科幻小说中奔腾的想象力,还为此进行过“近科幻”与“远科幻”的讨论。到后来,甚至戈尔巴乔夫也成了美国科幻作家的拥趸。

    在南美,蒙泰罗把美国科幻小说引入巴西。

    到了七十年代,“美国出口科幻小说,就象出口可口可乐一样。”这句美国科幻评论家詹姆斯。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写下的话,虽有些夸张,但与事实相去并不远。

    这股世界科幻文艺美国化的浪潮于七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并且在九十年代开始占据统治地位。那是《科幻纵览。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要介绍的内容。

    世界科幻文艺的美国化,其效果应该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首先,科幻文艺只是在美国才走向系统化和职业化。其它各国基本是以业余作者或兼职作者的创作为主,在作品数量和质量上无法与美国相比。对于科幻爱好者来说,他们自然要选择更好的作品。因此,美国科幻的流行,更多地反衬了其它国家科幻文艺的不成熟。

    其次,美国科幻界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从创作到出版,各方面都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学习美国科幻,意味着跳过摸索阶段直接进入成熟阶段。所谓后发优势,一定是要建立在引进和学习的基础上的,而不能企望躲在深山老林里修练成绝世高手。在许多国家里,本土作家早期的科幻探索被后人视为“古典科幻”,而从美国科幻的引入才开始该国“现代科幻”的历程。世界各国大部分当代科幻作家往往都是在美国科幻文学,而不是在本国早期科幻小说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创作的。

    再次,美国科幻中洋溢着对科学和进步的追求,这是其它国家所缺乏的。在法国、日本这样传统包袱较重的国家里,甚至在与美国同文同种的英国,科幻作家们经常在作品中体现了向后看的倾向,试图体现所谓民族文化传统。但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并不受其它国家科幻爱好者的重视,甚至在其本土都抵御不过美国科幻的影响,这说明,歌颂科学和进步已经成为科幻文艺本身的特质。

    负面影响不必多说。实际上在二十世纪的后半期,美国之外许多国家里的科幻作家都在作同一件事,就是把本国科幻创作从美国科幻模式的阴影下解放出来。虽然科幻文艺所推崇的科技、进步和全球化是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但不同国家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立场,不可能都站在美国人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这些立场也应该反映在本国的科幻小说中。

    其实,就是美国人也不喜欢其它国家出现的那些“仿美科幻作品”,因为看这些作品不如看原汁原味的美国科幻作品。所以,其他国家科幻小说很少被译到美国,即使被翻译,在美国也很少有销路。

    不过,尽管各国科幻作家都在努力地将科幻本土化,尽管虽然世界各地科幻文艺都有星星点点的创新,但除了六十年代出现在英国的不成功的“新浪潮”,还没有出现足以与美国科幻相抗衡的力量。

    第三节:主要科幻大国的战后发展

    本节仍然要从前苏联开始,这不仅是因为前苏联本身便是一个科幻大国,而且由于政治壁垒的保护,前苏联的科幻小说受美国科幻的影响很小,长期以为自成一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苏联科幻文学曾经是新中国科幻小说的主要渊源,是第一代中国科幻作家的师傅。

    斯特鲁格斯特兄弟是战后苏联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哥哥阿卡迪(1925――)是研究英国和日本文学的专家,弟弟鲍里斯(1933――)则是计算机专家。他们的创作组合堪称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典范。两个人最早发表的小说出版于1959年。1963年发表的《远虹》是一部出色的灾难科幻小说。1964年出版的《作神难》已经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之作,并被搬上银幕。这部作品描写了一批地球的星际探险家们来到一个处在中世纪时代的外星文明中进行科学考察的故事。按照规定,他们不得影响当地的文明进程,但目击当地的黑暗现象,探险家们又无法容忍自己仅仅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这部作品因为被视为影射苏联社会的现实而广受争议。不过,由于当时的苏联社会政治空气比较宽松,斯氏兄弟的创作生涯并未受多大影响。在《第二次火星人入侵》中,火星人仅仅凭借谎言就征服了彼此勾心斗角的人类。这部作品被视为优秀的科幻讽刺小说。

    以天文学和宇航为主要题材的叶菲列莫夫是前苏联又一位世界级科幻大师。1958年,他的大作《仙女座星云》得以出版。小说描写了公元3000年世界大同时代,类似于互联网的通讯网联系着所有智慧生物。两个相隔二百八十光年的男女在这样的背景下相爱了。这部小说曾经被搬上银幕。

    阿。卡赞采夫的《太空神曲》也描写了大同时代的宇航探险。该作品曾经被译介到中国,并产生广泛影响。

    布雷切夫是前苏联涌现的又一位科幻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儿童科幻为主。创作有《入地艇》、《独闯金三角》、《大战微型人》等科幻佳作。由于生活在思想比较开放的时代,布雷切夫的科幻小说比他的前辈更接近当代色彩。目前,布雷切夫科幻小说已有大量译作介绍到国内。苏联解体以后,布雷切夫坚持创作,已经成为俄罗斯科幻的领军人物。

    在前苏联科幻创作的黄金时代里,还出现了德聂伯罗夫、阿尔托夫、瓦尔萨夫斯基、比林金、拉利奥洛娃、帕尔诺夫、加恩索夫斯基等作家。

    前苏联没有专门的科幻杂志。他们将科幻文学视为科普作品,并把它们发表在科普杂志里。这种模式深深地影响到中国科幻文学后来的发展。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由于思想控制日益严格,科幻小说创作也沉寂了下去。进入八十年代,前苏联科幻始有复兴迹象。八十年代末,前苏联还召开了一次“社会主义者科幻大会”和一次“基辅科幻大会”。前者包括了东欧国家的科幻作家,后者也是全国性的会议。这两次会议本来意在为苏联科幻的全面复兴进行准备。不过,苏联的解体中断了这一过程,在巨大的社会变动中,前苏联的科幻创作与前苏联的整个文学事业一起被抛掷在一边。

    笔者相信,在那片广漠寒冷的土地上,仍然有些执着的人在进行科幻文学的探索,可惜,暂时无法得到他们的全面资料。笔者也相信,曾经产生过别利亚耶夫等世界级科幻大师的前苏联各民族肯定会在世界科幻文艺舞台上重新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只是个时间问题。

    二战以后,在前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科幻小说也有较大发展。其中涌现出的最成功的作家是波兰的斯坦尼斯拉夫。列姆(StanislawLem1921――)。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上,虽然有不少获奖者曾经创作过科幻小说,但没有一个作家因为科幻小说而获奖。这当中,斯坦尼斯拉夫。列姆因为自己在科幻小说创作方面的成绩,多次赢得诺贝尔奖的提名,是有史以来离这顶世界文学桂冠最近的专业科幻作家。除此之外,列姆还获得过波兰的国家文学奖,是波兰战后最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名人。

    虽然生活在东西方对抗与国内不停动荡的政治氛围下,但列姆仍然发扬了科幻小说的特色,那就是比较远离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着重于宇宙人生基本意义的探索。科幻文学史已经证明,大凡不以全人类的处境为出发点,只反映特定集团利益的科幻小说,都没有获得透过历史筛选而保留下来的机会。

    列姆在战前是学医的,纳粹入侵令他失学,当了一个汽车技师。列姆最初发表的科幻作品有《太空人》(1951)、《麦哲伦星云》(1952)等。后来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列姆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苏拉利斯之海》。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叫苏拉利斯的行星上的海洋,它能够接受地球探险家们的脑电波,将他们所思所想复制成现实,甚至包括他们头脑中想到的活人。复制出来的事物,包括人都能够活动,参与到周围的世界中去,导致种种神秘莫测的现象。但宇航员们几经研究,发现这个“海”并不具有智慧,所有的复制活动都是一种自然现象。《苏拉利斯之海》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学,成为世界科幻文学经典,并且由前苏联电影界搬上银幕。最近又有好莱坞版的新片上演。

    除了列姆外,南斯拉夫的高特里普、保加利亚的杜涅夫、罗马尼亚的符拉季米尔。格林都是本国科幻文学的代表人物。

    1948年,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了另一部反乌托邦科幻小说《1984》。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最初动机,是讽刺当时英国工党政权的某些政策。不过,小说中揭示的普遍意义使其位居二十世纪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之列。《1984》是三部作品中惟一于二次大战后创作的,作品中虚构的年代背景也离现实最近。经历了二战的痛苦历程,作者所能动作的材料大大增加了。综合这些因素,《1984》的影响力和艺术水准在三大反乌托邦小说中最高,小说中塑造的“老大哥”尽管从未正式出场,但他的形象已经成了西方社会中“独裁者”的代名词,是科幻文学贡献出的不多的“典型人物”之一。

    《1984》的时代背景是1984年,作者虚构了一个独裁政权统治下的大洋国。主人公是政府“真理部”中专门伪造历史的下级官员。虽然在严酷的现实中产生了些许反叛意识,但最后也在洗脑中屈服,怀着对老大哥的热爱接受死刑。虽然这是一部异时异地的作品,但小说里的许多场面均能令中国读者联想到极左时代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作家本人深刻的社会预见力。奥维尔在创作完这部不朽经典后仅两年,便以不到五十岁的壮年离世。

    阿瑟。克拉克(ArthurC.Clarke1912年-)是战后涌现出来的最伟大的英国科幻作家。他同时也是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1945年,他发表了论文《地球外的中继》,设计了地球通讯卫星的技术原理。后来,他开玩笑地将一篇文章的题目定名为《如何在太空中失去几十亿美金》,因为他没有为这个通信技术领域革命性的成果申请专利。克拉克的主要作品有《童年的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天堂的喷泉》(1980)等。克拉克晚年一直侨居在斯里兰卡。

    虽然天文、宇航和外星文明是科幻文艺中屡见不鲜的题材,但克拉克的科学家素质还是使他将这些题材发展到了高峰。克拉克认为,如果外星人能够到达地球,那么他们所具有的先进文明与人类差距之大,肯定与人与猿之间的差距类似。人可以理解猿,猿却永远无法理解人。因此人类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超级外星文明的表现。所以,东方神秘主义便成了这类题材的最好表现。在他的代表作中,外星人高高在上,有时甚至完全无法接触。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魔法般不可理解,并且表现出冰冷的非人性特点。

    在克拉克影响力最大的年代里,他被称作世界最著名的科幻作家。当时,阿西莫夫也常常被赋予这个称呼。据说有一次两个人见面后,钻进一辆出租车里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当他们钻出来后,向众人宣布他们已经达成“协议”:从此以后,克拉克仍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则被称为“世界最著名的科普作家”。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般的轶事。

    由于克拉克在科学和科幻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在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的电视直播中,他被邀请到电视台作为嘉宾主持人。后来,他创办了英国最佳科幻小说奖。该奖的名称就叫阿瑟。克拉克奖。

    英国小说家和文学批评家安东尼。伯吉斯于一九六二年发表了科幻小说《发条桔子》,这部作品借用了风行一时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描写行为学家用厌恶疗法改造少年犯阿历克斯的过程。改造后的阿历克斯成为内政部长的政治工具。发表桔子是英国的一种玩具,借喻阿历克斯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这部小说被好莱坞著名科幻导演库布里克搬上银幕,成为经典科幻片之一。

    德国虽然是科技大国和经济大国,但在科幻创作方面并不领先。战后德国最有特色的科幻作品当属《彼利。罗丹系列》。这是一套自1961年开始出版的通俗科幻系列小说,积累至今,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一套科幻丛书,先后出版了上千种。其作者队伍代表着当代德国科幻作家的最高水平。《彼利。罗丹》系列中的个别作品目前已经被译介到中国。彼利。罗利是一位太空船船长,以他为主人公的这套小说是一个冒险风格的系列科幻。

    一九六三年,曾以《桂河大桥》享誉文坛的法国作家彼埃尔。布尔创作了科幻小说《猿猴星球》。这部作品讲了一个人猿颠倒的世界。一只地球人考察队乘飞船来到某外星球,发现那里的智慧生物竟是猩猩,而那里的人类已经退化为野兽。人类宇航员被猩猩科学家虏获成为实验品,后经艰苦努力才证明自己也是文明生物并得以逃脱。这部小说以卓越的讽喻手法描写了处在政治社会和精神激烈变动中的现代人类的命运。《猿猴星球》也是科幻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布尔是一位深喑科学价值的科幻作家。他在《思想爆炸公式》里,竟然将原子弹发明史倒转过来,描写了爱因斯坦等人研制造物机的故事,是“反科学史”题材的代表作。

    在意大利,美国科幻随着美国军队一起流入本土。受其影响,意大利出现了自己的科幻作家。其中有创作了《大于生命》的布扎蒂,创作了《机器人与牛怪》的维卡,创作了《穆塔事件》的苏尔达迪等。这其中以卡尔维诺最为有名,因为他也是战后意大利主流文学的大师。他的科幻代表作有《我们的祖先》、《隐形城市》等。另一位科幻作家山特里尼带领着意大利科幻创作走向成熟和自觉。他发表了《查理。马高的最后三十六小时》等作品。意大利第一本专业科幻刊物《科学幻想》创刊于1952年。虽然短命,但起到了开拓者的作用。意大利科幻文学的最高奖名为“银彗星奖”。

    在欧洲低地国家荷兰,伴随着美国科幻的大量引进,从六十年代末也开始了自己的科幻文艺史。出现了吉基森、塞吉森、伯丁、斯库阿普等代表作家。六十年代后期,荷兰科幻小说联络中心成立。后来,这个中心承办了1990年世界科幻协会的年会。1976年,荷兰人创办了自己的科幻奖――金钢奖。由于历史渊源,荷兰科幻也影响到比利时和卢森堡。

    在更北的地方,科幻小说于1949年介绍到北欧国家。丹麦的尼尔生于1950年开始创作科幻小说。瑞典的朗纳斯兰特在本国大力推广科幻文学,并创作了《雷姆胡坦》等作品。挪威则产生了亚克尔。赞松。1971年,挪威还举办了本国的短篇科幻小说人选比赛。

    西班牙自从三十年代内战后,在佛朗哥的极权统治下,科幻小说遭到禁止,直到60年代,西班牙才出现由英美科幻小说译作。1968年西班牙有了第一家科幻小说杂志。到70年代,西班牙科幻小说走向繁荣。

    多明哥。桑托斯是西班牙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他原名彼得罗。多明哥。穆迪诺,1962年出版长篇科幻小说《加西利尔,历史上的机器人》,描写机器人如何从月球的殖民者手中拯救地球,被译成许多种文字,使他一举成名。他的幽默短篇《绕呀绕》以荒诞手法描写了交通问题这一城市现代病。当这篇作品译成中文时,中国大城市街头还没有多少机动车辆。相信今天的读者能够更深地理解这篇作品了,而不再象当年那样,认为它意在讽刺“资本主义城市的畸形发展”如前所述,在矢野彻等人的推动下,日本科幻在美国科幻的基础上开始了自己的新篇章。到了六十年代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本土作家。其中最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当属星新一。除了美国科幻小说外,星新一还受到中国典籍《聊斋志异》的影响,所以专门大量创作微型科幻小说,最后成为世界上几乎惟一以此成果闻名的科幻作家。星新一的作品与凡尔纳、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类似,都具有“干净”、“纯洁”、“有科普价值”的特点。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都可以全无顾忌地引进,作为青少年的科学启蒙读物。由于篇幅短小,国内一些报刊科幻专栏的编辑经常选用他的作品。笔者认识的一些编辑常以星新一为例,希望国内科幻作者也能大量创作微型科幻小说,殊不知创作微型科幻小说是难上加难的课题,全世界的成功者也只有这么一位星新一。

    在日本本土最有影响的科幻小说当属小松左京,他被称为日本科幻的推土机,意思是他带头克服了日本科幻文艺发展中遇到的许多困难。1973年,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沉没》问世,轰动日本,发行量高达四百万册。次年,该书被文革中的人民文学出版社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的材料的名义翻译到中国,成了文革十年中惟一被介绍到中国的日本长篇科幻小说。那一版汉译本的前言赫然是“伟大的日本人民永远不会沉没”!其实,作者当然不会诅咒自己的民族沉入大海,并且在这部小说里,至少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小说描写到,西方国家在日本面临灭亡之时,只允许高技术人员移民,只有中国派出舰队运送普通日本人到大陆。书中那位在幕后掌控日本政坛,对日本人民于灾难中自救起决定性作用的“百岁老人”也是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僧侣。

    1986年,日本青年作家田中芳树完成了他的两百万字的科幻史诗《银河英雄传说》。在二十世纪最后20年里,它是全世界非英语科幻创作中屈指可数的亮点之一。十几年来,这本书不仅在日本拥有了极大影响,并且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在内获得了一大批“银英迷”。该书后来被改编成卡通连续剧和电子游戏,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力。深入分析这部作品,对于急需从美国科幻一统天下的局面中摆脱出来的世界科幻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田中芳树于1952年出生于日本熊本县。自幼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尤其是三国故事,更是他创作时的借鉴。他开始创作《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划时代巨著时还不到三十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拥有大量前辈的日本科幻界只算是个小字辈。田中芳树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着文学技巧。小说前面三分之一部分节奏较快,还属于“讲故事”的范畴。后来的叙事节奏便逐渐慢了下来,而在人物塑造和文笔上有了很大提高。

    这部巨著于1986年最后出齐,至今时间并不算长。由于一部作品成为经典通常需要一个时间上的筛选,所以许多人对这部作品的价值表示怀疑,甚至怀疑它是否算得上是科幻小说。因为评论界和出版界将它标注为“架空历史小说”。其实。如果我们不用这个日本式的名字的话,可以把《银河英雄传说》当成科幻文学史上“太空剧”类型作品的新高峰。在太空剧这个小类别里,无论是早期的史密斯作品,还是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其艺术水准都已经被《银河英雄传说》甩到了后面。作为一部以社会政治变迁为主题的“软科幻小说”,《银河英雄传说》全书中仍然涉及到科学技术的描写达数百处之多,并且基本准确无误。单地从这个角度上看,这部巨著也是堂堂正的科幻小说。

    《银河英雄传说》设计了从人类开始进行跨星系宇航,直到宇宙历801年(公元3601年)的漫长历史。银河联帮的军官鲁道夫利用社会动荡,盗取权力,建立了银河帝国。一百多年后,自由主义者海尼森带着十几万同志逃到银河系的另一端,建立了自由行星同盟。又过了一百年,银河系里的两个人类政体劈面相遇,从此开始了长达一百六十年的战争。到了宇宙历776年,银河帝国的领土上诞生了一个叫莱因哈特的男孩儿。他成人以后,怀着对鲁道夫王朝的仇恨和统治宇宙的野心,利用皇戚的身份,统领大军东征西讨,先后灭亡了银河帝国和自由行星同盟,建立了罗严克拉姆王朝。自由行星同盟的“智将”杨威利作为他最主要的对手,一直在关键时刻给予他致命的打击。不过,杨威利未能挽救实行民主制度的自由行星同盟,本身遭到地球教徒暗杀死去。他的后人们继续着恢复民主共和制度的努力。

    “这场战争只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兴衰。和个人的自由和生死相比的话,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银河英雄传说》第二卷、五章、二节)当杨威利带着舰队返回首都海尼森平定叛乱,两军接仗前的片刻,不擅言辞的他在舰桥上向官兵作了如上的战前动员。这句话也可以视为就是《银河英雄传说》全书的主题思想。可以说,与对中世纪社会怀有极大兴趣的赫伯特等美国科幻作家相比,田中芳树虽然也在诺大的银河背景和高科技条件下设置了君主制度,但他的民主主义思想是清晰的。小说中以不世明君统治下的专制政体战胜腐败的民主主义为结局,更多是着眼于批判作者看到的西方民主制度的阴暗面,而不是希望复辟中世纪的专制制度。对民主与专制的优劣的探讨纵惯了这部作品的始终。

    这部作品的主题是社会、政治、道德,而不是科技。在小说中,人类文明所及范围阔达两万光年,对于直径为75000光年的银河系来说已经相当大了,但作者却没有让任何一种外星生物出现在书中,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兴趣在什么地方。

    由于作者坚持了把公德和私德分开来的创作指导思想,使得作品在人性的描写方面拥有巨大优势。在一惯不出产优秀人物形象的科幻艺术领域,田中芳树在该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优势明显。其中有霸气十足,严于律己的君主莱因哈特;自由散漫但智谋超群,并且忠诚于民主理想的杨威利;忠诚厚道但软弱无力的比克古将军;以及疾风之狼米达麦亚、在野心与忠诚间动摇不定的罗严塔尔、忠诚于国家而非个人,智谋超人但冷酷无情的奥贝斯坦等。这些艺术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鲜明印象。

    日本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还有简井康隆、光濑龙、半村良等人。除此之外,日本的一些主流文学作家还参与科幻创作。最著名的是安部公房创作的《第四纪冰川》。

    日本还有一位出名的女作者栗本薰。她的创作十分高产,拥有大量作者。其代表作《豹人英雄传》已经出版了八十多卷,一千多万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篇幅最长的科幻小说。

    不过,日本拥有自己独步世界的艺术形式,那就是卡通。日本科幻的精华作品,有许多是以卡通形式流传的。那里不仅有改编本,更有原创科幻卡通。这些作品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科幻爱好者中留下了深刻影响。有关这方面的资料,请参考吕哲编写的《映画传奇――当代日本卡通纵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