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洗礼


本站公告

    纵观文学史,一个新的文学门类诞生以后,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名称。但最后,总会有一个名字胜出,成为它的大号。而这个大名,更促使它拥有清晰的自我意识。在科幻文学史上,科幻这个词的诞生,因此而具有同样的意义。

    雨果。根斯巴克为科幻施洗礼,并以此贡献而永留史册。坎贝尔则将科幻文学向专业化方向推进了一大步。那些创作于黄金时代的作家们,则构筑了科幻文学的基本骨架。

    第一节:为科幻施洗

    1904年,卢森堡人雨果。根斯巴克带着两百美元和制造电池的计划来到美国冒险。在经济上站稳脚跟后,他创办了一份电学杂志《现代电工学》,后来又改名为《科学与发明》。

    根斯巴克从1911年开始在自己的杂志上连载科幻小说《大科学家拉尔夫124C.41+》。这部作品全景式地预测了未来科技的发展。当时,一批美国本土的通俗文学杂志大量刊载粗糙的科幻小说,这些小说多是采用英雄美人、冒险打斗的式样。雨果。根斯巴克注重将科学内涵引入这个文学新品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读者对此也普遍认同。

    1923年8月,根斯巴克尝试出了一期科幻小说专刊,大受欢迎。后来,在读者调查的鼓舞下,根斯巴克彻底改变办刊方向,于1926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科幻小说杂志――《惊异故事》。在这本杂志的第一期上,根斯巴克将这个已经存在了近百年,但始终缺乏自觉意识的文学品种定名为“Scientfiction”。后来,这个名称演化为“Sciencefiction”,约定俗成。其缩写形式“SF”成了全世界科幻文学爱好者彼此认同的标志。这是世界科幻文学史上的伟大时刻,它标志着科幻文学从此当门立户,独立发展。

    作为工程师出身的作者,根斯巴克十分强调科幻小说在宣传科学技术方面的作用,反过来也强调科幻小说本身的知识含量。他在编辑部里贴上一些标语:“本刊欢迎那些有科学根据的小说”、“科幻小说就是要把科学变成神话”。这些观点也是中国科幻文学诞生初期的主流观点,而那时的中国科幻作者并没有受到雨果的影响。这种“所见略同”再次说明世界各国科幻艺术史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

    根斯巴克甚至夸大其词地给他的作者们标注上“某某学博士”、“某某学教授”的头衔,其中有一些后来被查证为子虚乌有。这种有些可笑的作法也体现着作者对科幻小说科技内涵偏执化的追求。不过,在科幻小说还缺乏鲜明个性的时代里,偏执有时是很重要的。

    作为将科幻文学自觉化、职业化、系统化的先驱,雨果。根斯巴克热情有余,积极实践而理论不足。除了凭直觉确定了哪些作品是科幻小说外,他没有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创作思想。由于经营不善,《惊异故事》于1929年就停刊了。后来他又创办了几个类似的刊物。效果均不理想。从此本人在科幻文艺界影响日微。尽管如此,由于雨果。根斯巴克的杰出贡献,他的名字还是被用作为世界科幻协会大奖的名称。

    后世科幻作家回顾此节时,多半只对根斯巴克的勇气和开创精神表示敬意,但很少有人理解这一事件的深层含义。根斯巴克将一本科技刊物改造成一本科幻刊物,并且是在读者的大力推动下完成这一转变。这标志着科学文化进入科幻内部,并成为主力。或者,标志着科幻从文学向文化跨进了一大步。这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根斯巴克之前,科幻只是一种文学。爱伦。坡、凡尔纳、威尔斯、柯南道尔这些人,都属于文坛。而根斯巴克和他的读者们不同,他们不是专业科学家,但却是科学爱好者。无论是《现代电工学》,还是后来的《科学与发明》,都不是文学刊物,上面的文章或者是介绍真实的科学发现、发明,或者是作者们纸上谈兵地进行科学构想。

    而当它转型为科幻刊物时,它只不过是把那些科学构想文学化。当一篇描写某个科学构想的文章,加入了人物、情节以后,它向文学迈进了一大步,但文学并不是它的初衷。

    从那以后,科幻开始从文学的小圈子,迈向文化的大圈子。可惜,由于后世作家只是从文学艺术角度来谈论科幻,由于成功的科幻小说总比简陋、粗糙的科学构想流传得广泛和持久,使得这一转型的意义被大大忽视。在《科幻纵览第七章》《科幻――从文学到文化》中,笔者将会主要分析这些问题。

    第二节:坎贝尔的贡献

    虽然根斯巴克的《惊异故事》因为发行不畅,没有坚持下来。不过,搞专业科幻杂志的构想已经为出版界所接受。1930年,克莱顿出版社创办了《超级科学惊奇故事》杂志,1933年将它卖给了史密斯出版社,改名为《惊奇故事》。并吸收约翰。坎贝尔(JohnW.Campbell)为主编。正是在他的带领下,科幻文学开始了第一次有意识的文学运动。

    坎贝尔曾经也是一位科幻作家,创作过《黄昏》等科幻名著。成为编辑时仅二十七岁。他决定放弃创作,专心致力于编辑的工作。他把自己在创作中积累的指导思想推广开来,介绍给作者,并作为选稿要求,真正成了“作者的老师”。

    坎贝尔的科幻创作指导思想包括“写真正的科学”、“用现实手法描写超现实的题材”、“用过去式描写将来的事物”、“对科技和进步保持乐观态度”等等。在这些原则中,“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这一条最为重要,甚至可以说是令科幻文学独立存在的根本。正是这个原则,使现代的科幻小说既不同于它早期粗糙简陋的样式,也不同于二十世纪充斥西方文坛的各式现代派文学和魔幻文学。

    坎贝尔的这些思想并未写成系统论著,而是散见于他写给作者的大量信件中,以及他在许多讨论会上的发言里。作为一个成功的编辑,他也是一大批科幻作家的发现者,提携者,引导他们将科幻小说从一种充满激情但很肤浅的业余文学发展到比较专业的水平上。当时,主力科幻作家们相当一部分作品,其实是他布置的“命题作文”,或者是在他深度改造下完成的。

    由坎贝尔领导的这次有意识的科幻文学运动,被世界科幻界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当然,确切地说,应该是美国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只不过后来随着美国科幻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的扩大,这个运动中建立的创作模式成为了某种文学标准。它的经典成为世界科幻的经典。

    黄金时代的上限是1938年,这一年坎贝尔出任《惊奇故事》的主编。下限是1950年,这时,大批风格不同的新科幻杂志出现在市场上,突破了《惊奇故事》的垄断地位,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当然,关于这个上下限还有其它的一些说法,但大体相差不多。

    第三节:创作于黄金时代

    除了根斯巴克、坎贝尔等开创者大力推动外,推动美国科幻黄金时代来临的,还有当时的社会现实。

    1929年,美国经济泡沫破灭,大萧条暴风一样席卷世界。当时,不仅失业工人在工厂门口排起了长队,就是以前的一批“企业家”、“投资家”也沦为街头小贩。国家不幸诗家幸。在经济大萧条的环境中,科幻小说逆势而上,竟然在美国生根开花,走向成熟。

    关于这一点,后来的著名科幻作家兼科幻作品经济人弗雷德里克。波尔(FederikPohl)回忆到:“我那时仅11岁,尽管家中已充满不幸,但在大萧条中也仍旧能感觉得到,在1931年的现实世界与科幻杂志中的光明繁荣的世界之间真是有天壤之别。”(《惊奇的故事》,原载《美国遗产》1989年9――10月号)

    一大批美国科幻作家在那个时候涌现出来,奠定了美国科幻的基础。并且成为世界各国科幻作家效法的榜样。这个名单中,有E.E.史密斯、范。沃格特、杰克。威廉森、罗伯特。海因莱因、阿西莫夫等一系列灿烂的名字。

    在《惊异故事》杂志上出现的最有影响的科幻作家,要属“太空剧”的创始人史密斯。太空剧类的科幻小说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了萌芽。这类作品把冒险打斗的背景搬上太空,换汤不换药地使用着陈旧的故事套路。当时,人们借用贬称“西部剧”来称呼这类作品。但是现在,人们在提起“太空剧”时,感觉不到其中的贬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史密斯的作品把太空剧的艺术价值提高了一个挡次。

    史密斯出生于1890年。他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宇宙云雀》早在1918年就创作完成了。但直到1928年才在《惊异故事》上发表。这是第一部将背景放在太阳系外面的科幻小说。而在那以前,凡尔纳、威尔斯等人笔下的太空英雄还只是在太阳系里冒险。二十世纪天文学的发展使得太阳系内部的秘密大大减少,已经不太适合新一代科幻作家们用来作驰骋他们想象力的场所。史密斯开了“恒星际背景科幻小说”的先河。直到今天,这类背景的作品依然是科幻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宇宙云雀》后,史密斯把大部分创作精力都用在写续集上,使得“云雀系列”成为洋洋大观。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1920年――1995)被视为坎贝尔的门徒。阿西莫夫是俄罗斯人,两岁时随父母逃避俄国革命来到美洲。当他把第一篇稿件投给坎贝尔时,年仅十七岁。在坎贝尔的指点下,阿西莫夫的创作水平迅速提高,从第一篇科幻小说《逐离灶神星》开始,阿西莫夫开始了其漫长而高产的创作生涯。主要科幻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钢窟》(1954)等。

    除此之外,阿西莫夫还是一位世界级的科普作家。他与美国科技界的一流精英们多有交往,可以第一时间地吸取最新研究成果以供创作之用。他的《基地》系列复演了罗马帝国兴衰史,是科幻文学史上经典的史诗类作品。

    由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接近科普模式,与中国科普界曾经提倡的主流价值观相吻合,所以他成了继凡尔纳以后,被译成中文最多的外国科幻作家。在中国拥有一大批“阿迷”。

    不过,尽管阿西莫夫自己说,没有文风就是他最大的文风,但他的文字技巧粗糙,一直是作品的极大缺憾。由于阿西莫夫作品影响面巨大,也使得一些读过他作品的主流文学界的人士误认为,一流科幻作家的文笔也不过如此,惶论其他。1999年,中国的《科幻世界》杂志曾经请《小说选刊》主编冯敏给科幻作者们讲授文学技巧。冯敏说,其他科幻作家的小说他没有读过,阿西莫夫的作品他是读过的,文笔只有小学生水平!

    阿西莫夫是被坎贝尔培养的作家的典型,而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RobertA.Heinlein)则是被坎贝尔发现的作家的典型。海因来因出生于1907年,年轻时曾在部队服役五年,这段经历转化为军国主义思想,在他后来的作品中反复出现。1939年他开始科幻创作时已经是一个三十二岁的成年人了。海因来因几乎是从第一篇作品就达到了成熟状态,并将自己的创作高峰一直持续下去。他的代表作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傀儡主人》(1951)、《双星》(1956)、《星船伞兵》(1959)等。

    海因莱因对美国科幻的最大贡献,在于使科幻文学冲出自己的狭小圈子,成为一种为社会各界认可的“普通的读物”,“阅读的主流”。当他的《异乡异客》在六十年代社会动荡中出版后,作者本人也成为美国的文化名人。

    在海因莱因之前,美国科幻文学界已经出版了大量单行本小说,但海因莱因的作品大大提高了科幻长篇的艺术水准,使科幻文学的“杂志时代”最终结束。1982年,海因莱因和妻子一起来到中国旅行,可惜,那时刚刚开放不久的中国还没有多少人认识这位世界级科幻大师。直到今天,他的作品仍然没有大量翻译过来。

    西马克(CliffordSimak1904――1988)于1931年在《惊异故事》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红太阳的世界》。后来,在繁忙的记者工作之余,断断续续地创作着科幻小说。他的作品从四十年代开始拥有广泛影响,本人也曾任《惊异故事》的兼职编辑。

    西马克的最大成就在于把乡村背景引入了科幻小说。科幻小说以描写科技进步为主题,所以往往也就以城市为背景,毕竟科技不是能够在田间地头诞生和兴旺的事物。直到今天,世界科幻界里专门描写乡村背景并取得成功的也没有几人。这或许也是科幻文学与当今主流文学的一个重大差别吧。

    西马克“乡村科幻”的代表作是《中继站》。在这部作品里,一个银河联邦式的多种族文明把他们在地球上的中继站设置在一处偏僻的美国乡村里,由一个几乎青春永驻的地球农夫管理。

    坎贝尔对科学知识的强调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说的内涵,甚至达到了乱真的地步。1944年,坎贝尔的杂志《令人惊奇的科幻小说》上刊登了卡特米尔的《生死界线》,因为该作品逼真地叙述了原子弹的制造过程,招致美国联邦调查局军事情报人员的审查。他们以为当时连副总统杜鲁门都被蒙在鼓里的“曼哈顿工程”泄了密。这篇作品可能算是世界科幻史上作出了最恐怖预言的一篇吧。

    在黄金时代作家群体中,雷。布雷德伯里(RayHradbury)是一位重视科幻小说文学性的另类。他也是当时极少的能把自己的影响扩展到科幻圈之外的作者之一。布拉德伯里的科幻作品不仅投给科幻杂志,而且投给普通文学杂志和出版社,最后还出现在美国的中小学教材里,成为当代美国语言的范文之一。

    布拉德伯里的代表作是《华氏451度》。这个温度是纸的燃点,作品讲述了一个在虚构的未来专制社会里专门负责焚书的审查官员的故事。如今,由于政治记录片《华氏911》的流行,人们再次记起这位前辈大师。

    布拉德伯里奇思妙想层出不穷。在《霜与火》中,人类的寿命被高强度的宇宙幅射压缩到只有八天,人生苦短的哲理性感慨成了小说中触目惊心的现实。在《非洲草原》中,布拉德伯里很早就提出了“虚拟现实”技术,只不过在他的作品里不是靠计算机,而是一种类似于智能型立体电视的东西实现的。小说中讨厌父母管教的孩子把父母诱入虚拟的非洲草原里,让他们被狮子吃掉。在以中国古代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飞行器》中,皇帝处决了私自研制出飞行器的民间术士。虽然背景描写不伦不类,但中国古代文化排斥进步的特性却被诠译得十分准确。布雷德伯里作品文笔优美,意境深远,影响广泛,甚至前苏联元首戈尔巴乔夫也是他的读者之一。尽管象《华氏451度》这样的作品批判专制独裁,但布氏的小说还是被译介到前苏联,并产生了很大影响。

    黄金时代的美国科幻作家还有莱斯特。德尔。雷伊、范。沃格特(A.E.VanVogt)、西奥多。斯特金、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FoulAnderson)、谢克利等等。

    由于杂志的凝聚力强,再加上当时的美国科幻作家人数并不多,大家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彼此大多知道对方在写什么,出版了什么。在当时外界的漠视下,科幻作家们相互鼓励,彼此促进,大大提高了创作水准。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当代中国科幻文学界。

    黄金时代也是一个杂志为主导的时代。在此之前,萌芽时代的科幻创作都是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的。而在黄金时代,科幻杂志成了比作家更有影响的“大腕”。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现象。因为科幻文学是新生事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从一开始就有自己的专业科幻作者队伍和有高度认同感的科幻爱好者群体,必须靠互动性极强的杂志作凝聚核心,逐渐形成这两个队伍。

    同时,与单行本的出版不同,杂志自身的个性要凌驾于作者的创作个性之上,这也是客观的出版规律。所以,杂志上出现的往往只是作家早期的作品。写作技巧成熟之后,他们就会转向个人作品单行本的出版。

    由坎贝尔确定的黄金时代科幻风格,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早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富有情感,充满个性,强烈的进取精神,以及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只有一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科幻文学与欧洲历史上的浪漫主义文学不同,那就是对科学和进步的追求而不是相反。在那个时代的科幻文学中,浪漫主义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归了。

    黄金时代科幻小说在其兴起的年代影响并不大。在美国国内,主流文学界对之无动于衷,评论界人士几乎从不阅读科幻小说杂志。当时的好莱坞改编凡尔纳、威尔斯的小说,却不知道本土有什么科幻作家。

    在国外,欧洲的科幻爱好者也不熟悉这些作品。那时候,欧洲人主要看本大陆作家的科幻作品,甚至只看本国的科幻作品。不过,虽然并没有受到坎贝尔的影响,但当时欧洲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们,如别利亚耶夫等人,对科幻小说创作规律的理解和把握已经与坎贝尔一般无二,这也说明科幻文学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科幻小说虽然在世界各地分别独立地形成最初萌芽,但只是在美国才形成规模,开始走上专业化的道路。这个道路的第一步便是产生了大批专业性的科幻作家。他们的整个创作生涯便是从科幻小说起步的,并且始终保持着科幻小说方面的高产,尽管他们在随后的时代,往往会自己开拓新的创作方向。

    随着科幻读者人数的日益增加,许多国家里都出现了科幻爱好者社团。在美国,科幻社团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在美国的经济心脏和文化中心纽约,二、三十年代出现了大量科幻社团。到了三十年代末,纽约的科幻社团已经拥有很大规模。1939年7月4日,借当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大量外国观众到访之机,以纽约科幻社团为主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当时参加的人数有200余人,著名科幻活动家山姆。莫斯考维茨被推举为主席。后来,除了由于二战的原因中断过几届外,世界科幻大会每年召开一届,一直举行到今天。

    许多美国的科幻社团自费印刷自己的非商业出版物,未来的科幻作家们在上面发表自己的作品,并通过读者的反馈提高自己作品的水平。其中有一个名叫西格尔和另一个叫沙斯特的科幻爱好者自费印刷了以“铁人”为主题的科幻连环画,后来被商业机构看中,几经辗转改编,最后成为大名鼎鼎的科幻片《超人》。

    纵观世界科幻文艺史,其第一代科幻作者与第二代科幻作者之间的区别都十分明显。第一代科幻作者的“主业”并不是科幻文学。科幻对他们来说,或者是一时的兴趣,或者是偶尔的尝试。这些作家对科幻文学普遍缺乏认同感和自觉意识。他们名垂史册的主要成就也基本产生在其它领域里。

    但是,这些人的科幻作品培养了一大批科幻爱好者。在这群读者中逐渐产生了第二代科幻作者。这批作者高度认同于科幻文学的价值观和独特风格,这种认同不仅是出自理性和观念,也是感情上的,有些人甚至可以说是信念上的认同。科幻文学给予了他们类似于宗教般皈依的体验。他们开始创作生涯的第一步就是科幻小说,对科幻文学的探索既系统又深入。

    由于这种专业性,科幻文学只是在他们手里,才结束了第一代科幻作家浅尝辄止的情况,真正地完美和成熟起来。第二代科幻作者往往只以科幻作品而闻名于世。如果他们在其它文艺领域也取得成绩的话,那也是他们在科幻创作上站稳脚跟之后的事。

    在美国,第二代科幻作家成批接班的现象最为明显。黄金时代的代表作家,如阿西莫夫等人,完全从科幻迷队伍中脱颖而出的。在日本等国,这个过程在二战以后才开始。而在中国,这个过程则晚致九十年代才开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