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灾难


本站公告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对“回归自然”之类的论点是否接受,大自然和人类总是处在对立之中。前面两编中,我们站在人类中心的角度,看人类如何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在本编中,大自然将成为挑战者,以种种灾难来试验人类的成熟。

    灾难带来的损失是否严重,不仅在于它本身,更在于人类是否有准备:精神上的准备和物质上的准备。“突然袭击”往往是灾难题材科幻作品的共同特点。灾难象定时炸弹那样,倒计时般的走来。人类必须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解决问题,或者是被毁灭……是的,被毁灭。在科幻作品里,赢的不总是人类。当然,灾难本身也往往成为动力,促使人类集中全力,发展出平时难以形成的尖端技术。这和战争的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处。

    本编试图将灾难题材总结到四大类中。生物灾难的范围最小,只产生于生物圈内: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相比之下,在大气与地质剧变中,地球母亲从舞台变成了主角,而在星际灾难里,施加给人类的考验来自更广阔更宏远的地方。当然,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技术灾难。在今天,它给人们带来的挑战和反思都超过了自然灾害。

    第一章:生物灾难

    大灰狼穷凶极恶,小绵羊娇柔可怜。可能各国童话都是这么编写的吧。但在现实中,你或许只能在节假日,跑到动物园才能看到一两只狼。但你不愁看不到羊,至少是看到羊肉和羊皮制品。

    现代人在濒危物种面前进行反省的同时,忽略了另一个事实:象小麦、大葱、猪、羊这样的物种,肯定会伴随人类共始终。除非有一天人类不需要它们,那要比最大胆的科幻还科幻。这两个事实合在一起,才能令我们认识到真相: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已经将自然形成的旧生物圈,改造成为一个以人类利益为核心的新生物圈。哪类物种灭亡,哪类物种繁盛,均视其对人类的利益大小而定。纯粹的野生生物,只有在这个人类生物圈的缝隙中才能存在。

    和这些已经被控制住的物种生存在一起,人类不会感觉威胁。所以,爱犬才比它们的祖先狼可爱。即使是肉眼不可见,神出鬼没的微生物,人类也早已不象几百年前那么恐惧了。然而,象SARS那样,如果出现人类从未遇到的新物种,那便往往意味着灾难。

    在科幻作品里,类似SARS这样的生物灾难层出不穷,以至于我们要用一个专章来介绍。这种灾难的核心就是“变异”。因为常态的物种人类均已征服或适应。在瘟疫中,我们看到的是变异的微生物。而变异动物,则在科幻作品里慰然大观,以至形成一个流派――怪物科幻。这里面,最先出现的是天然怪物,然后则是由于人类技术失误形成的人造怪物。

    第一节:瘟疫

    曾几何时,瘟疫还是大自然向人类示威的有力武器。十五世纪流行欧洲的黑死病夺去了当地三分之一人的生命,几乎使西方文明为之断绝。今天,人类已经用现代医学构筑起了严密的堡垒,抵御瘟疫的袭击。现代人因此获得了相当的安全感。然而,这座堡垒真的那么坚固吗?

    人类从末有过包治百病的药物,所以,未知的传染病仍然会给世界带来灾难。早在三十年代,中国科幻文学的先驱顾君正先生就创作了短篇《伦敦奇疫》,描写了发生在万里之外的莫名瘟疫。成千上万的居民逃出伦敦,亡国灭种就在眼前。

    八十年代,叶永烈在《爱之病》中,描写了艾滋病在中国大流行的可怕未来。不过,尽管作者着笔谨慎,但在当时仍然召来了“不合国情”的指责。世人并未从中得到警告。

    在美国科幻影片《死亡地带》里,一种类似埃博拉病毒的致命病毒生存在非洲的猴子身上。偷猎者将一只染病的猴子带入美国。结果不仅自己得到报应,还牵连了一个幽静小镇的居民。成百上千的人感染病毒并且死亡,以致于束手无策的美国官方计划用炸弹将小镇和它的居民一同抹去。后来,还是从那只猴子身上提取的疫苗挽救了众人。

    霉菌的个头比细菌大许多,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英国作家H.F.赫德在科幻小说《大雾》中,描写了一场由特殊霉菌造成的灾难。这种霉菌侵袭世界上的许多种树木,但却不会令它们毙命。直到有一天,由这种霉菌产生的大雾覆盖了全世界,但人类也没有生命危险,粮食作物虽然见不到太阳难以生长,但吃这些霉菌就能存活。最终“死亡”的是社会秩序,因为人类从此只能在几米远的视野里摸索着生活,而且自给自足,商品交换便因为异常困难而被放弃了,大家都倒退成了原始人。

    第二节:怪物题材

    如果一个人从未接触过科幻作品,忽然想随便挑一本科幻小说,或者一部科幻电影看看,他十有八九会遇到以下三类题材:外星人、时间旅行,还有就是层出不穷的怪物。

    不是科幻作品中每只超现实的怪物都包含在这个题材里。对怪物题材可以作以下限定:它是某种生物学尚未记载到的动物。这种怪物的“原产地”必须是地球,而不是外星。来自外星的怪物,如“异形”,可以列入“外星生命题材”。

    当然,追循科幻史,我们可以发现,“外星怪物”其实就是“地球怪物”的发展。科学剥夺了地球表面的神秘感,“迫使”科幻作家只好把关于怪物的构思搬到外星背景里去写。不过,从科学角度来讲,地球环境不同于外星,生物演化的基础也不同。还是把它们区分开比较清楚。

    怪物科幻由来已久。我们可以从远古神话,神怪小说中寻找到它的萌芽。象《奥德赛》、《辛巴达航海》、《镜花缘》这类各国古典作品,都用写实而不是魔幻的手法,描写文明世界之外存在的各种怪物。凡此种种,均可被视为怪物科幻题材的先祖。

    科幻小说刚刚兴起时,怪物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题材。那时候,人类的足迹还远没有踏遍世界,雷达、声呐、卫星这些遥感技术尚未出现。地球远比今天显得辽阔。如果在一些“倚角旯旮”里存在个把未被认识的物种,也不是难以想象的。

    最初一些怪物科幻,就是对生物学上寻找新物种这一工作的幻想。比如赫。乔。威尔斯创作的《食人海怪》,所描写的,就是当时刚刚发现的深海生物大王乌贼。这种生物腕长几十米,重达数吨。但它只生存在人类难以到达的深海。只是在偶然情况下,死去后残肢被卷到海面上,或者被从抹香鲸的胃里找到,才稍稍为人所知。直到今天,生物学家也没有捕获到它的成体。在《食人海怪》中,作者先是介绍了一些生物学家对大王乌贼的片断发现,然后描写了这种海怪袭击英国海岸的情节。

    今天,人们可以从科幻电影《极度深寒》里看到大王乌贼的魔影。编导更是根据大王乌贼的形象,虚构出一只差不多和邮轮般大小的海怪。它拥有数不清的吸管,每个吸管都可以吞进一个人,吸干他的体液,再将残体吐出。影片最后,海怪现出头部,用一双睁狞的巨眼盯着主人公。那个细节也完全符合大王乌贼的生理特征:它有直径超过三十厘米,酷似人眼的巨眼。当然,在大洋上航行的人们不必真得担心遇到这种巨怪,由于水压不同,它只能生存在深海。

    在怪物科幻方面,创造出大侦探福尔摩斯形象的柯南道尔是一把好手。除了著名的《失落的世界》外,他还创作了一个怪物短篇《高天的恐怖》。发表于1913年。那时候,飞机刚刚诞生,雷达更还是未来的事。在那时人们的眼中,高空还是很神秘的去处。小说描写道,当时,飞行冒险家们不断试图打破上升纪录。但是,不少冒险家接连在空中失事。飞机坠毁在地,附近却都找不到尸体。阿姆斯特朗研究了大量这类事故记录,认为有某种可怕的怪物生存在特定的“高空丛林”里。英国威尔特郡上空就是一处。

    于是,他驾驶飞机前去探险,达到了前人从未涉足的四万一千英尺上空,终于和这些怪物相遇。那是许许多多云雾状的生命,小的有如气球,大的超过圣保罗教堂的屋顶。有的形似水母,有的仿佛游蛇。它们的肢体轻薄似雾,摸上去呈油状,可以随意变化。阿姆斯特朗知道口说无凭,回到地面后,准备好仪器,再次飞向高空,计划提取一些生物样本回来。但是,人们只看到了他的飞机坠毁在田野里。还有记录这一切的残本。而本人则尸骨不存。

    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全部陆地和近地空间的一切,均被人类所涉及。只有深海仍然戴着神秘的面纱。“海怪”也仍然是怪物题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前苏联科幻作家甘梭夫斯基在《海港之魔》中,超越生物学知识的限制,描写了一种“集体生命”式的海怪:一个苏联人来到某热带海港,听那里的法国人讲海怪的故事。那种海怪由一种细小的海洋动物组成。它们分散时体形很小,绞合到一起时,则形成庞大而完整的身躯,有肢体,有吸血管子,有消化道,连鲨鱼也不是它的对手。最后,一个在陆地上称王称霸的资本家被工人们投入深海,喂了深海霸主。

    郑军在科幻新作《海与人》中,描写了一种由海星构成的深海巨怪。从浅海到深海,各种海星遍布期间。就象陆地上的蚊虫那么普遍。它们的五个角上长有吸盘,可以吸附在海底。在《海与人》中,某种未知的海星可以通过吸盘联合起来,形成直径上百米的巨物。它们存在于一千米以下的深海,平时象正常海星一样生活。一旦领地里出现达到几十米的入侵者时,它们就象蜂群般联合成一个整体,进行攻击,甚至可以破坏核潜艇。

    随着欧洲探险家进入非洲丛林,文明世界认识了猩猩这个物种。它与人的酷似,成为人们惊异和恐惧的来源。二十世纪初,一大批描写大猩猩袭击城市的小说和电影与人们见面。这里面以三十年代的《金刚》最为有名。那是一只数层楼高的大猩猩。它本来独居在海岛上,与世无争。但利欲薰心的商人想把它带到美国展览。结果,“金刚”突破钢笼,在纽约横冲直撞。在三十年代的黑白电影里,“金刚”最后被十几架战斗机围攻,被杀死在帝国大厦上。笔者看过七十年代重拍的彩色片《金刚》,新片里,这个大怪兽死在双子塔上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思想深入人心。世人逐渐意识到,生物们袭击人类,往往只是为了抵御人类的蚕食。于是,猩猩们不再承担恐怖和灾难的角色,反而更多是受到同情的对象。这方面以科幻电影《巨猩乔扬》(mightyjoeyoung)为代表。

    在非洲某处原始森林,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守山巨怪“奈加沙姆”的传说,以至于当地猎人不敢靠近那里。女生物学家露易斯。扬带着女儿吉尔在那里长期居住,研究大猩猩。一次,露易斯被偷猎者杀害。一只叫“乔。扬”的小猩猩也失去了母亲。

    十二年后,乔竟然长成了两千磅重,体形接近大象的巨猩。原来,这个猩猩种群里有一种隐性基因,每隔几代就会产生一只巨猩。乔长得太大,同类都疏远它,只有吉尔和它相依为命。美国加州动物保护园的葛雷格来到此处深山,劝说吉尔送乔进入那个保护地。这样才能避免它被偷猎。而曾经杀害过露易丝和乔的母亲的偷猎者又潜入美国,试图带走它。结果,愤怒的乔逃出囚车,在洛杉机街头横冲直撞。逃避猎人和警方双方的追捕。最后,乔杀死了猎人,自己被善良的人们送回非洲丛林。

    在这部影片里,乔虽然也象科幻片《失落的世界》中的恐龙那样毁汽车,砸房子,搞得一片混乱,但却一点不可怕。从头到尾只是出于自卫杀死过一个人。和那只霸王龙相比,它更象一个不喑世事的大娃娃。

    除了非洲丛林,亚马逊森林至今也是人迹罕至之处。电影《狂蟒之灾》让它蕴育出超级蟒蛇。这只巨物不停地吞蚀猎物,当然也包括人类。一个记录片摄制组进入亚马逊森林,想拍摄某个原始部落的生活情况。在密林里生活多年的猎人保罗。萨龙对那条巨蟒垂涎已久。他遇到摄制组,发现他们设备精良,又有船只,便以带路为名,诱使他们带着自己进入密林深处,寻找那条巨蟒。最后,仅有两人从蟒口里逃生。萨龙更是被巨蟒生吞活剥。

    在科幻电影《死里逃生》(Python)中,一只体积更大的巨蟒进入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生物学家鲁道夫在丛林里发现一只巨蟒,仅头部就和人一样大,爬行起来可以追逐车辆。美国中央情报局试图把它诱捕,再投放到某国游击队潜伏的森林里打击对手。

    巨蟒在中途苏醒过来,毁灭运输机,掉到地面,爬进美国的一个小镇,隐蔽起来。它神出鬼没,不停地吞吃小镇居民。由于蟒的鳞片在被害者周围形成滑行痕迹,不知底细的警察误以为滑板运动员约翰是凶手,引起一连串误会。最后,始作甬者的鲁道夫自己也被巨蟒吃掉。巨蟒则被居民们联手消灭了。在续集里,美国军方在某处秘密基地里研究新的巨蟒。巨蟒再次逃脱,大开杀戒。最后不得不派飞机轰炸才将它消灭。

    在科幻故事里,怪物来自森林,深海,这都可以理解,比较罕见的是让它来自地下。科幻片《深渊异形》讲的就是来自地下的怪物。故事的背景是十九世纪的美国,一个偏远矿区。由于矿工们都被不明怪兽杀死,矿区濒临倒闭。远在“文明世界”里的矿主来到这里,雇用了枪手前去查看真相。

    原来,作崇的竟然是一种地下怪物。它的幼体和人一样大,成体竟然长达数米,平时在土层里钻行,只有捕食时才跃出地面。可谓防不胜防。枪手也被它们吞食。片中有一对清朝移民来的华人夫妻,他们把这种怪物称作“土龙”。估计是中国传说中的“太岁”吧。被几只“土龙”困在小镇上的人们失去外援,他们鼓起能力,通力协作,用蒸汽机和大口径火枪把它铲除了。

    第三节:人造怪物

    由于科学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地球上的秘密所在越来越少,到后来,科幻作家再描写怪物,便让它们出自人手,是某种科学技术产物不慎引发的变异。

    不过,怪物题材不包括那些被专门制造出来奇异生物。象《莫诺博士岛》中由器官移植形成的“兽人”,《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变形怪体》中的“原生质”,《魔鬼DNA》中的“超级蟑螂”,等等。它们都是生物学家出于某种目的制造出来的异物,可以归入“基因工程”之类的题材。而从情节上讲,怪物科幻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神秘性:人们并不知道怪物们来自何方。而上述被制造出来的怪物则诞生于实验室,缺乏这种神秘性。

    《哥斯拉》(Godzilla)是这类怪物题材的经典。《哥斯拉》原来是日本的一个怪兽电影系列。从五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共拍摄了十几集。后来被好莱坞购买了改编版权。为大家熟悉的,就是这个美国版的哥斯拉。这是一只几十米高的巨型蜥蜴,远比古生物学上的恐龙高大。并且它没有自己的族群,单性繁殖。它长途跋涉,袭击纽约。一时间楼倒屋塌,人仰马翻。

    在日本人的原创中,哥斯拉就是个悲剧角色,代表着受人类侵害的大自然向人类反抗。美国版《哥斯拉》继承了这一主题,把巨型恐龙“哥斯拉”的诞生,归咎于大气层核实验。不过可笑的是,罪魁祸首被设定为法国人。法国的核实验次数只是美国的零头,但影片却要法国背这个“黑锅”。而且,在影片开始处别有用心地插入切尔诺贝利核灾难现场。英雄是自己,丑角是他人,这种描写非常可笑。

    其实,把一种普通的生物尺寸变大,是怪物题材的常见手法。早在威尔斯的名作《神食》里,这种手法就已见端倪。英国科学家赖德伍德制造了超级生长素――神食粉,可以使任何生物都长大几十倍。于是,神食粉散布之处,草长得有树高,老鼠可以吃人。不过,那部作品的核心是一代几十英尺高的新人,怪物们只是配角。

    到后来,被偶然诱变的巨型生物成了怪物作品的潮流。当《蜘蛛侠》在纽约街头飞檐走壁时,好莱坞同期推出了另一部蜘蛛题材的电影《八脚怪》(Freaks),讲的也是被放大的巨型生物。这部电影里的“超级生长素”不是专门研制的,而是某种不知名的化学废料。一罐化学废料在车祸中掉入河里,不慎泄漏。当地正好有一个生物学家,专门研究蜘蛛。家里收集了大量毒蜘蛛的样品。结果,其中一种蜘蛛吸收化学废料,体形越来越大,最后超过了人,开始以人为捕杀对象。成百上千的巨形蜘蛛包围一个小镇,将它变成人间地袱。

    在英国经典科幻电视剧《复仇者》中,也有一集巨鼠的故事。开始,伦敦的一位科学家发明了超级生长素,想用它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实验室助手马虎大意,将混有生长素的残液倒入下水道。当时处于冷战高潮,英国情报机构在伦敦的苏联大使馆下面建立有侦听系统。不久却突然被破坏。三个侦探斯蒂德、帕蒂和甘比特钻进下水道,调查真相。在那里,他们遇到了苏联的王牌间谍。后者说,苏联情报人员侦听到有“大型机器”在下水道中不停驶过,也认为它是英国人新建造的侦听设备,所以派他下来侦查。

    双方联合起来进行调查,结果却发现,那是一只狮子般大的巨鼠。它本来是只普通的小老鼠,因为偶然间吃了超级生长素,体形暴长,吃光了下水道里的同类,并且到处磨牙,才导致一系列事故。最后,苏联间谍被巨鼠吃掉,巨鼠则被三个侦探击毙。

    类似于《复仇者》这样的大型科幻电视系列剧,往往要涉及好多科幻题材。怪物题材总要在其中占据一定比例。在《X档案》中,不少集都以怪物为题材。有的是异种小昆虫,它们在人和大型哺乳动物的皮肤上产卵,吸食它们的身体作营养,造成一个个疮疤。最后破茧而出。有的怪物是莫明其妙的大型蠕虫,它寄生在人的脊椎里,并且从一个宿主换到另一个宿主。有的是“硅基生命”,它们侵入人体中生长,令人神志不清,再从喉部钻出来。当然,宿主肯定一命呜呼了。

    第四节:神话怪物的科幻化

    除了萌发于科学知识的怪物科幻外,还有一种怪物题材类型,那就是将各民族古代怪物传说现实化。古人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对大自然的观察和记录都不准确。对某些罕见生物的道听途说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固定的怪物形象。象龙、麒麟、美人鱼、吸血鬼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虽然古人对它们信以为真,但这些生物没有生物学基础,没有存在的可能。一些科幻作者反其道而行之,消除这些传说中的神话色彩,将其描写成一种真实存在的异物。将那些神话当成历史记录,以此为基础构造故事。

    泰国科幻片《哥鲁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哥鲁达”是泰国传说中一种人身鹰面的怪物,长有长翅,可以飞行,与世无争。法泰混血儿,生物学家李娜长期研究这种传说,并拥有一些“哥鲁达”的化石残片。她认为,“哥鲁达”是从恐龙进化来的巨鸟,它一直生活到几万年前,和人类并存了一段时间才消失。

    二十一世纪初,在曼谷地下铁道的扩建过程中,工程队偶然间发现了它的化石。李娜受军方邀请来到现场,发现了哥鲁达的洞穴。在那里,一只残存的“哥鲁达”经过千百年冬眠,被人类惊醒,和泰国特种兵部队展开一场血战。最后,它被消灭在一幢高层建筑的顶端。

    当然,科幻源自西方,西方传说也最早进入科幻的天地里,成为怪物题材的主要来源。在欧洲传说中,龙是一种恶兽,伤人害命,不仅形体不象中国龙,而且会吐火。早在黑白片时代,恶龙在好莱坞银幕上就经常出现。最近,科幻片《火龙帝国》的问世,更把“西方龙”的恐怖和邪恶演驿到了极点。

    在一次正常的钻井工程中,沉睡在地下几千年的火龙被唤醒。二十年后,它们竟然征服了全世界。残存的人类失去文明,倒退回去成为原始人,在深山野岭里躲避火龙的追击。这种火龙并不具有智慧,而竟能征服人类,堪称奇迹。

    大家看惯了楼那么高的蜥蜴,人那么高的蜘蛛,或许就会忽略另一种怪物故事。这种题材里的怪物最接近现实。那就是不改变生物的外形,只是让它们拥有更可怕的习性。希区柯克的《鸟》(TheBirds)便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影片中的鸟就是普通的海鸥。它温和,乖巧,甚至经常被艺术家歌颂。由于人类不断侵蚀海鸥的领地,海鸥们不得不集体自卫。终于,它们联合起来,袭击了波德加湾的一个小镇。

    在较新拍摄的科幻电影《蝙蝠》(Bast)中,怪物换成了不那么可爱的蝙蝠。在西方传说中,蝙蝠本身就是吸血鬼。不过,在这部片子里的蝙蝠既不变得巨大,也没有生出什么特殊的器官。真实的蝙蝠从不袭击人类。而在《蝙蝠》里,蝙蝠受到化学污染,成了杀手。成群结队地袭击人。

    科幻电影《人鼠大战》也遵循这么个路数。那里面的怪物就是老鼠。其个头和能力都和正常老鼠一样。但它们的繁殖力更强,并且不怕人,于是便到处袭击人。它们可以发动集体进攻,吃掉一个成年人。更能够成群结队地从下水道涌入游泳池,惊走一群游客。

    在影片最恐怖的片断里,群鼠包围一辆地铁,猛攻里面的乘客。人们被咬得皮开肉绽,白骨裸露。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个专业捕鼠员,名叫杰克。他拥有对老鼠习性的专业知识,还有紫外线光、微型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最后,杰克是用炸药才制服这种看似弱小的动物。通过他的口,正常鼠的习性和变异鼠的可怕被清楚地交待给观众。

    如果要以性质离奇而论,最离奇的怪物,莫过于隐身怪物了。这种怪物出现在十九世纪的一些作品里。有奥布里恩斯的《这是什么?一个奥秘》,莫泊桑的《赫尔拉》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作者安布罗斯。比尔斯创作的短篇《该死的东西》。

    这篇作品的背景是美国的农村,故事里没有科学家和先进仪器,只有农夫,伐木工和检尸官。一个叫摩根的农民酷爱打猎。他发现,自家的猎犬经常对着空无一物之处吠叫。住宅周围经常有奇怪的脚印。综合种种迹象,他认为,可能有一只隐身动物出现在农场周围。为了证明自己没有发疯,他邀请好友哈克一起围捕这只隐身兽。最后,摩根在与隐身兽的搏斗中死去。哈克虽然就在近旁,但因为根本看不到隐身兽,误认为摩根是死于极度惊挛。后来,这也就成为对死者死因的官方说法。而他那记载隐身兽猜想的日记则被看成是幻想故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