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星风光


本站公告

    多年前,死在圣母峰的探险家乔治。玛洛里生前被人问及为何爬圣母峰?他说,因为山在那里!太空在那里,我们就得去征服。这是科幻电影《猫族入地球》Asterodid的开场白。正是这种豪情,激励着人们最终飞上太空。

    从直观上讲,宇宙中的物质可以分为两部分――星球和它们周围的空间。由于星球表面可以更方面地当作舞台,异星风光是科幻作品里被描写得最充分的部分。当然,“空间”并不等于虚空,所以我们还要了解某些宇宙奇观。

    第一节:异星风光

    威尔斯的代表作《首批登上月球的人》创作于1901年。那时候不仅已经有很发达的月球科学知识,更有凡尔纳的《环月旅行》创作于前。威尔斯要想吸引读者,必须拿出点新鲜货。于是,他大胆地幻想了一个五彩斑澜的月球世界。那个月球表面有空气存在,只不过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由于零下一百多度的奇寒,空气凝结成固体。随着太阳的缓慢下落,空中雪花纷纷。而太阳升起时则一片蒸汽缭绕。

    有空气就有生命。威尔斯的月球上生长着巨大的蘑菇,形成一片片蘑菇林。地球人走在里面象是小甲虫。它们从日出到夜晚降临就是一个生命周期。不过大家要记得,月球一日相当于地球半月。除了不动弹的蘑菇,月面上还有鲸鱼般大小的巨兽缓缓地爬动着,它们体长七十多米,肚围就有二十米。

    当然,这里还有智慧的月球人。他们是一种蚁类生物,除了没发明航天外,其它科技水平都超过地球人。他们把月球内部钻成空洞。月面上的环形山便是他们挖出的土石!因为月球的重力远小于地球,月球生物的质地都很疏松。地球探险家一拳可以打穿月球人的身体!

    到了晚年,一向保守的凡尔纳也把幻想的胆量放开了,创作出名篇《流星追逐记》。某日,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小行星,经光谱分析测定竟然是由纯金构成,总重一百八十六万七千吨!当然,真实的宇宙中没有这样的小行星。科学怪人泽费兰。西达尔发明了引力波装置,悄悄地,慢慢地吸引它飞向地球。

    蒙在鼓里的人类受惊不少。因为这么大一块金子落到地面,并不就等于带来了财富,而只会使人们手里的黄金贬值!金融家们根据它的运行轨道从事投机,买空卖空。结果,这颗名副其实的“金星”掉进了格陵兰岛附近的大海里,算是结束了一场财富闹剧。

    在科幻作家笔下,与地球环境类似的火星是仅次于月球的热门宇航目标。十九世纪末,人们以为火星上有运河,所以也有智慧生命,也可以描写更多的传奇。美国早期科幻作家伯勒斯等人,干脆便是描写火星世界的专家。在他的代表作《火星公主》里,火星是类似美国西部的世界,上演着英雄美女的太空传奇。

    中国作家老舍在三十年代初创作的《猫城记》,是拥有世界影响的一部科幻小说。它的背景就是火星。上面生活着猫脸人身的智慧生物。到了布雷德伯里手中,火星更成为文明毁灭的地球人再生之地。

    金星是地球的姐妹行星,体积和地球仿佛。科幻作家们自然不会放过它。前苏联科幻大师别利亚耶夫的《跃入虚空》,就把故事背景放在金星。一群逃避地球上革命的资本家无处可去,乘坐飞船来到金星避难。那里有几百度的高温,浓厚的云层。逃难者最终无法忍受而返航。

    因为形象壮丽诡秘,而且来无影去无踪,彗星自古以来就受各文明古国的重视,并且赋予其不祥的含义。那么,当人类登临彗星表面,又能够看到什么呢?江苏作者杨道永在《与烈日擦肩而过》中,就让几个遇难的宇航员借彗星的运动脱离险境。那是一颗“掠日彗星”,当它飞临太阳时,最近处离太阳表面只有十三万公里,就象置身于锅炉内部一样。只是因为它速度极快,几个小时就能飞过太阳,才能保证不粉身碎骨。

    当宇航员们降临彗星表面后,最奇特的场面莫过于白昼来临,冰雪蒸发。由于没有空气,再加上表面狭小,那里的日出和地球上也完全不同:根本看不到太阳,而只是一片亮的令人无法直视的光幕,白里泛青,占据大半个天际。而几个宇航员随彗星进入日冕后,更在背对太阳的一面,目睹了惊心动魄的奇观。那是火狱般的太阳景观。最后,而当彗星终于越过太阳时,在巨大引力下结构受损,一分为二。在置身其上的宇宙员的眼里,那景象也堪称震憾心魄。

    到如今,太阳系里没有哪个角落能够游离在科幻作家的视野之外。属遍这个星系的已知世界,最不可能成为旅行目标的,大概就是太阳本身了。炼狱般的太阳不仅不欢迎人类,甚至连机器设备也不可能被送进去。但太阳也正在成为科幻作家们的新宠。

    一九五三年,布雷德伯里便描写了一艘结构复杂的太空船被派往太阳,从中取走其表面成份进行研究。不过,似乎地面上的光谱分析已经足够好地完成这个任务。于是,科幻作家们为太阳之旅设定了许多新目标。中国科幻作家王晋康在《拉格朗日坟场》中,让主人公鲁冰驾驶飞船飞向太阳,是为了毁灭世界上剩余的核弹。

    上面这些目的地还都是太阳系中已知的部分。太阳系里还有一个神秘所在吸引着科幻作家的注意,那就是若隐若现的“第十大行星”。要知道,第九大行星被人类发现至今,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而冥王星的轨道摄动异常,一直令人渴望第十大行星的出现。

    中国科幻作家周宇坤就在小说《会合第十行星》中把它当成了目标。绿杨也在长篇小说《双子星》中,让他的太空英雄们来到第十大行星的身边。他这样描绘这颗半径485千米的未知星球:一块山峦起伏、怪石嶙峋的巨大岩石,地表上沟壑纵横、砾石遍地、寸草不生,十分冷漠荒凉。这个行星太小,所以保存不住大气。没有生命。

    让我们冲出太阳系吧,更远的深空早就在科幻作家的笔下熠熠生辉了。数百年前,天文学家以为地球绕日轨道是圆形,由于金星的轨道摄动,他们设想在和地球完全对称的太阳的那一面,有一颗“对拓星”。它的质量、大小,甚至表面特点都和地球一模一样,成为地球的镜子。美国科幻片《到太阳背面旅行》便以“对拓星”为题材。一对宇航员乘飞船上天,由于事故,失去了航线资料。他们又降落在“地球”上,但比预定时间快了一倍。这是一个与地球几乎各方面都完全一样的对拓星,但终究还是有些蛛丝蚂迹令他们产生疑问。影片结尾则暗示,和他们一样,一群对拓星派出的宇航员也迷失在地球上。

    当然,今天的天文学已经否定了对柘星的存在,不过科幻作家却可以在自己笔下描写“地球的镜像”。只是它们存在于更远的太空。

    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便创作了以《地球的镜像》为题目的科幻小说。宇宙中有一个乌伊齐德星,直译就是地球镜像。因为那上面大气是黄色的,草是品红色的,湖水是明黄色,树叶是玫瑰红……一切都是地球同类物体颜色的补色。以至于在那里拍光学照片,彩色底片和地球上的照片看上去一样。乌伊齐德星有高度发达的人类。但人类宇航员到了那里时,只看到一些废弃的建筑。在一个废墟里,他们发现了许多录像,是几千年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镜头,甚至包括几个宇航员亲人早年的生活画面。原来,乌伊齐德人恐惧地球人的暴力倾向,看到他们光临竟然逃离故乡。

    无独有偶,丹麦作家斯文。奥厄。马森在《摩涅莫辛涅之子》中,也描写了地球的镜像天体。摩涅莫辛涅是希腊神话中的记忆女神。以它命名的星球离地球1025光年,地球上的光信号漂散到那里,不出出于什么原理,都被加强并送回。于是,科学家就可以监测到2050年前的历史实况。全人类都把观看历史图像当成了时尚。

    波兰科幻作家列姆创作的《苏拉利斯之海》,也给我们提供了前所未见的宇宙奇观。苏拉利斯星球上的大海象生命一样拥有感觉,影响着那个星球上的一切,甚至可以影响它的轨道。而当人类宇航员在苏拉利斯星球降落后,这个海能够根据宇航员的思维,复制出他头脑里想的东西,甚至活人。而那个活人和真实的人完全一样!

    科幻迷没有不知道阿西莫夫大名的。他在二十岁时,创作了一个著名的短篇《日暮》。小说里描写了一个有六颗恒星的多星系统。其中有一个行星上生活着智慧人类。他们生活的行星不管怎么转,总会有至少一颗太阳照耀大地,于是他们从未见到过黑夜。

    不过,每两千年,由于多星系统的复杂轨道,会有一次日全食令黑夜光临大地。而从未见到过黑暗的人类都会疯掉,或者自杀,于是毁灭自己的文明。黑暗过去后,恢复原始状态的人类又在一片废墟上重新开始文明的发育,但没等到有人理解这个秘密,黑夜会又一次降临。这样的循环周而复始。小说描写了某次黑夜降临之时,一群学者终于发现了本星球文明反复毁灭之谜。他们竭力挽救,但终归于失败。他们又想把日全食的过程拍摄下来,让下一个文明周期里的人得知真想,但命运仍然不给他们机会。

    喜欢电玩的朋友,应该知道《沙丘》的大名。这个电子游戏就是根据同名科幻巨著改编的。作者赫伯物曾经在美国俄勒冈州的海岸科研站从事控制流沙的实验。日久产生灵感,便创作了这部宏篇巨制。小说中的主要故事发生在阿拉基行星。这里满是沙漠,水源奇缺,生活着类似阿拉伯人的弗里人。不过,这种沙子却能提练出奇异的香料,人类使用它可以延年益寿、产生预测未来、声波碎物之类的特异功能,于是便成为行销银河帝国的产品。在沙漠里还生活着长达数百米的沙虫,它们象一堵堵墙一样缓缓蠕动,成为黄沙中一道奇特的风景。

    美国作家哈里。克莱门特的《重力使命》,也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奇异的星球――美斯克林星球。这颗行星质量是木星的六倍,巨大无比。它高速自转,结果成了扁扁的椭圆形,两极的重力是赤道的上百倍。星球上生活着类似于蜈蚣的智慧人类。

    地球人派出宇航飞船,坠毁在极地高重力区。他们只好由蜈蚣人带领从赤道附近的低重力区出发去寻找飞船。随着重力由低到高,星球表面的景观逐渐变化。不过,这样的星球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因为在星云形成星球的过程中,引力作用使它们不可能变成这样的椭圆体。

    塑造太空中的奇异星球世界,是科幻作家的一种特殊抱负。中国科幻作家在这方面作的出色尝试,莫过于柳文扬的《解咒人》。他在作品里创造了一个公转周期几乎等于自转的行星,它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十万年。这样,它就象我们的月球那样,几乎一直以一面朝着恒星。永不停息的大风把白昼一面的热量带到黑夜一面,使得这颗行星表面无论何处都还可以有生命存在。

    自然,这颗星球上也演化出了类似人类的智慧生命。于是,那个世界上的人类便以为,他们的世界永远有一面对着太阳,有一面背着太阳。对着太阳这一面没有大陆,只是在大洋中有一些孤岛,上面生活着“白昼人”,他们拥有相当于地球上二十世纪的科学技术,但没有天文学!因为他们只能看到太阳,看不到一颗星星,于是以为宇宙里只有一颗炽热的太阳。而且,他们几乎没有石油、煤炭一类的能量。

    在背着太阳的一面,生活着“黑夜人”。他们永远见不到光明,其文明程度只相当于中世纪水平。但是,他们生活在大陆上,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可以和白昼人交换。

    不过,这两种人类彼此蔑视,把对方当成非人看待,从不直接交往,一切贸易均由生活在他们中间黎明地带的“黎明人”完成。其实,这三种人都是一个种类,只不过在千万年前分散到行星各处,而且他们遗忘了自己的历史。终于有一年,来自地球的宇航员方婷降落到这颗行星上,成为两大族群消除隔膜的“解咒人”。

    恒星到了暮年,氢聚变结束,氦聚变开始。这时的星体膨胀到以前的几百倍,成为“巨星”。大部分巨星是红巨星。在科幻电影《超人》第一集里,红巨星在影片开始部分,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氪行星的母星就是一颗红巨星,它的躯体占据了小半个天空,并且非常不稳定。超人的生父预测到红巨星即将爆炸,遂将刚出生的孩子送上太空船,飞向远方。

    也有少数巨星是蓝巨星。已知太空中最亮的星――“天津四”就是一颗蓝巨星。在科幻电影《超时空危机》(Supernova)中,蓝巨星是主要背景。影片大部分情节在一颗蓝巨星神秘光芒中展开,那恰如冥府般的蓝光与精神变态的杀人行为极好地配合在一起,吹出死的气息。

    第二节:宇宙奇观

    地球向周围的空间释放强大的引力波。月球引力虽然稍逊,但毕竟也有足够的分量,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个势力范围。所以,登月宇航员们向上离开地球,最后向下降到月面。那么,有没有两个引力场恰恰抵消的地方呢?有的,那就是拉格朗日点,一个宇宙奇点。王晋康的长篇科幻《拉格朗日墓场》就以这个宇宙奇点为背景展开。在距地球和月球各38万公里、与地月成等边三角形的两处空间里,由于受到地球和月亮引力的双重约束,此处的小天体处于稳态平衡,它们只会绕着这个点震荡而不会飞离。(《拉格朗日墓场》115页王晋康著,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本来,这两个点都是虚空,但人类给它们派了用场――倾倒核废料!因为任何物体扔到这里,就不再飞走,不会给宇航带来威胁。

    在《双子星》里,绿杨还描写了一处宇宙奇观。那个地方叫MW24空间,在太阳系外不远处。正好是银河系、大、小麦哲伦星云构成的三角形中心,于是多方引力平衡,宇宙中光线射到了这里便绕过去,形成没有任何引力和光线的封闭空间。

    太空博大无比。那么,在科幻小说里出现的离地球最远的宇宙奇观是什么呢?在短篇科幻小说《鸡尾酒》中,绿杨让他的太空英雄们航行到了宇宙的边缘。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已经到了天涯海角,只是发现那里不再有星体。接着,一切发生过的事情都倒退回来,甚至死人也重新活转回来。因为他们不能再前进,只有从宇宙边缘倒退回来,而一同倒退回来的还有时间本身!

    在我们这个宇宙里,发生过无数宏伟的事件。其中最壮丽的一幕,莫过于宇宙大爆炸了。天文学家认为那一幕发生于一百五十亿年前。不过,绿杨在《失落的影子》里,却让鲁文基等天文学家再次看到了这一幕。因为宇宙大爆炸时的影像形成光子,在太空中流散。而鲁文基等人研制出仪器,能够捕捉到它们。最后,几个人目睹了宇宙史的开端:宏伟无比的大爆炸!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