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宗主之争始于晋穆公给两个儿…


本站公告

    名字是什么玩意儿?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里,名字不仅是人的代号,而且是权力财富的象征,牵连着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暗斗明争。

    宗法制的出现,染着血色。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政。镇守商都朝歌“三监”的管叔、蔡叔、霍叔与纣王之子武庚勾结,发动叛乱。周公东征三年,费尽力气,平定东方。为防止类似事件发生,“制礼作乐”,实行宗法制。

    在血缘宗法制下,嫡庶区别鲜明,正妻所生长子为嫡子,其他儿子为庶子,从天子王位到诸侯封爵以及主要财产,皆由嫡子世袭继承,称大宗,庶子称小宗,小宗必须接受大宗的支配与约束,由此确立出大宗、小宗的权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些小宗实力赶上或超过大宗,不可避免地出现地位权势的碰撞。

    西周末年的晋国,穆公为君主,君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他瞧着两个可爱的儿子,心血一热,给长子起名仇,立为太子,次子起名成师。大臣师服上朝进谏:“异哉,君主给儿子起名!太子曰仇,仇者雠也。少子曰成师,成者功也。名字自命,事物自定。如今嫡庶名字相反,晋国岂能无乱?”仇是对头匹敌,成为光大胜利,嫡子之名不如庶子之名,有悖宗法顺序,晋国的内乱将会由此而起。

    名字这玩意儿,不就是个人的代号,哪来那么多的弯弯绕?晋穆公听了,不以为意,一笑了之。

    晋穆侯死,仇继承君位,史称晋文侯,国都翼城。文侯去世,其子昭侯即位,把叔父成师分封到曲沃,号桓叔。司马迁的《史记》晋世家记载说:曲沃桓叔为政,“好德,晋国之众皆附焉。”桓叔有才干,晋国民众纷纷归附,小宗强大起来,翼城大宗势力反而被削弱。

    师服再次叹息道:“吾闻国家之立,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国家稳固的条件是“本大末小”,可晋国现实的政治如何?大宗朝廷与小宗封邑,本末倒置,本弱末强,安定的局面岂能长久?“本大末小”的成语由此而来。

    师服果然有眼光,晋国的局势发生了变化,由使者质疑到兵戈相向,统一的晋国出现两个政治中心,翼城大宗与曲沃小宗的摩擦逐步升级,演化成激烈的武装冲突,揭开了大宗小宗的宗主之争,也就是晋国的君位之争。

    晋昭侯七年,曲沃桓叔杀进翼城,昭侯死在利刃下。昭侯子为君,称孝侯。曲沃桓叔死,其子继位,称曲沃庄伯。庄伯攻进翼城,杀了孝侯。孝侯子为君,称鄂侯,鄂侯去世,曲沃庄伯举兵伐晋。

    此时,历史已经进入春秋。东迁的周平王,为维护宗法制,保住天子尊严,派朝中重卿虢公,率本国兵马与周军,攻打曲沃,曲沃庄伯退兵自守。鄂侯子立称哀侯,晋哀侯二年,曲沃庄伯去世,其子继位,称曲沃武公。

    按宗法制度,周王室一直支持翼城。有周天子的大力相助,翼城晋侯曾对曲沃采取攻势。公元前709年,在位九年的晋哀侯发兵陉庭,曲沃武公则由陉庭人带路,攻进翼城,杀掉晋哀侯。哀侯子立称小子侯,曲沃武公诱杀小子侯。

    周桓王派朝廷卿士虢仲率军###,立哀侯弟缗为晋侯。公元前703年,虢仲召集芮、梁、荀、贾诸侯,四国联军###曲沃。曲沃武公去世,其子诡诸即位称献公,迁建绛都。

    翼城缗侯,绛都献公,开始了更激烈的新一轮争斗。缗侯人丁不旺,膝下两子,尚在襁褓中。献公有七个儿子,参与朝政并深为倚重的是长公子申生、次子重耳,还有处处抢风头的三子夷吾。

    在日益激烈的翼城与绛都的大宗、小宗之争中,缗侯没有子嗣的优势,凭借嫡子正宗地位与周天子扶持,有着难以动摇的根基。绛都虽说是小宗,能由小变大,政治贤明,子承父业,不屈不挠。八十余年的大宗小宗之争,双方势均力敌。

    随着周郑交恶,郑庄公一箭射落周天子的威风,周天子自顾不暇,不时派使者向诸侯“求金”,又去“告饥”要粮米,以往诸侯按制向天子交纳的贡礼,如今颠倒了,哪有力量过问诸侯家事?这无疑加剧了翼城与绛都的大宗小宗之争。

    由名字引发的宗主之争,如今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晋献公诏命老国舅狐突主持政事,派出以机警见长的重耳等谍兵去打探消息,又令申生翻阅典籍,以备策问。宗主之争,水火不相容。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