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熊图腾


本站公告

    鄂温克人对于将熊作为本民族图腾崇拜的表现方式,不同于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没有崇拜对象的标记和图腾象征物,他们的表现方式主要是在称呼,禁忌和风葬仪式上。

    鄂温克人的祖先对熊有着极其尊敬的称呼。他们将公熊称为‘合克’,母熊称为‘额沃’,这是鄂温克人对父系,母系最高辈的称呼,既‘曾祖父’‘曾祖母’的意思。他们将自己看作是熊的后裔,将熊尊称为祖先。

    狩猎中的鄂温克人有很多禁忌,他们的语言中禁止涉及‘打围’‘打猎’这样的字眼,打到猎物也只能说‘老天爷赐给你点东西’。游猎时期的鄂温克族人严禁猎杀熊,即便在捕猎途中遇到熊也要悄然退去,或者放下狩猎工具以示虔诚,只有在迫于自卫的情况下才会杀死熊。

    十五世纪之后,由于森林中食物极为短缺,鄂温克人开始猎熊,在漫长的岁月里形成了猎熊,食熊,为熊实行风葬的一套繁琐,复杂而庄重的仪式。

    开始猎熊后鄂温克人仍不许任何人说鄂温克人杀死了熊,只能说‘熊睡着了。’之类的话。他们将杀熊,剥熊皮的猎刀称作‘刻尔根基’,即什么也割不开的钝物,将后来传入的别力弹克枪称为‘呼翁基’,即吹火筒。

    猎到熊后,首先由负责运输任务的鄂温克妇女牵着驯鹿将熊驮回驻地,再由整个家族共享。食熊前‘乌力楞’(由有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原始家庭公社。)的全体成员围坐在篝火旁,最年长者把熬好的熊油用小勺倒进火堆祭火神,大家齐声喊“火笑了,火笑了。”然后在‘乌力楞’的首领‘新马马楞’的带领下发出一片乌鸦般的‘嘎嘎’叫声,表明是乌鸦在吃熊肉,不是鄂温克族人。‘新马马楞’把熊油平分给每个人,之后开始分食熊肉。

    鄂温克人认为动物是有灵魂的,动物的五脏及大脑是灵魂停留的所在,因此熊的大脑,眼睛,食道,心,肝,肺等内脏绝对不许食用,否则就会触怒神灵,给狩猎和种族带来灾难。

    给熊施行的风葬日仪式之前,鄂温克人首先将熊的头部,眼睛,内脏等部位留下,连同各掌五趾,右上肋骨两根,下肋骨三根,左上肋骨三根,下肋骨两根,用桦树纸条整齐地捆在一起,再用柳枝横拦六道。

    风葬仪式程序繁杂:在树林中选择枝叶茂盛的粗大松树,将相邻的两棵树相对内侧削成平面,横刻十二道深沟,将木炭,鲜血和各种野花将平面抹得五颜六色。同时要将熊头方向一侧的第六道沟砍出刀口,用以镶嵌熊的一双眼睛。完成后,需要将熊骨挂在事先安放好的两棵树中间的横木上。这时参加风葬仪式的人都要像死了亲人一样痛哭,以表示哀悼。

    参加风葬仪式的人往往是‘乌力楞’的全部人口,甚至是整个氏族的全部成员。整个仪式尤其庄重虔诚,充满了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

    古代鄂温克人对去世的族人也实行风葬,虽然仪式不同,但从这个角度不难看出鄂温克人对熊的图腾崇拜程度。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