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


本站公告

    在高达世界里,几乎所有的高科技都建立在一个科技奇迹的前提之下--令人惊奇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这个世界性的科学体系以它的发起者,T.Y(有时也作Y.T)米洛夫斯基博士来命名。尽管最初的一眼你或许会认为这整篇文章都是废话,但20年来在高达的作者和众多爱好者的努力下,神秘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有了令人吃惊的详细内容。

    融合时代的黎明:

    米洛夫斯基物理学领域的发现是从一个开发有实际意义的核融合炉开始的。这项研究在UC0047年由Side3的米洛夫斯基物理学会进行,在米洛夫斯基博士核他的同事们的多年努力下,米洛夫斯基型反应堆终于完成了。与传统的只能由多层混凝土阻挡其放射性的融合反应堆不同,这个米洛夫斯基型反应堆是一个不具有任何放射性的"干净的"反应堆。

    2He3+1H2->2He4+p(释放出:18.35MeV))

    这个反应堆使用一种稀少的氦同位素helium-3,它能和氘原子融合成普通的氦。这个反应也会产生质子,但这种带电荷的粒子很容易被磁场阻挡住。唯一的问题就是helium-3非常稀少;在地球的大气中氦不少,但helium-3只占其中的1/700,000。然而,在路纳的土壤里发现了大量由太阳风带来的helium-3,由此,人们转而向行星中去寻找helium-3。高达世界里核融合炉的helium-3主要靠外太阳系的木星能源船队来供应

    米洛夫斯基粒子:

    在UC0065年米洛夫斯基物理学会的研究员在研究米洛夫斯基型反应堆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电磁波现象,这个现象完全不能用传统的物理学来解释。在随后数年中,他们找出了原因:在helium-3反应时产生了一种新型的粒子,这种粒子随后被命名为米洛夫斯基粒子。

    米洛夫斯基粒子有着接近0的静止质量,以及,像其他粒子一样当动能增加时它的质量也增加、可以携带正负电荷的特性。当把这种粒子散布到空气或空间中时,带有电荷的米洛夫斯基粒子会由于之间的排斥力自发地形成成空间的格状结构,这种粒子散布状况被叫做I-力场。I-力场能造成干涉的效果,叫做米洛夫斯基效应,可以阻挡低频率的电磁波例如雷达核微波的传递--甚至连红外线都可以影响,但不能完全阻挡。I-力场自己是布可见的,只能检测到它的存在。

    早期运用:

    随着多鲁滋?扎比的统治下的吉恩公国的崛起,吉恩军很快开始了这个发现的军事运用研究。在UC0070年,及吉恩军的研究员证明,大量地散布米洛夫斯基粒子可以暂时地使雷达和无线电联络失去作用,这样,在视野内的近战就不可避免了。米洛夫斯基粒子的散布能力是高达世界中空间战舰的标准特征,但机动战士没有这个能力。

    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小型化:

    在UC0071年,吉恩的研究员们建造了超小型的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替代了传统的磁场,这个改进型的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使用一个I-力场来限制和压缩反应燃料,从而触发热核反应。作为helium-3反应堆副产品的米洛夫斯基粒子从而也被回收使用来保证反应堆的运行。米洛夫斯基粒子形成的I-力场格也起到了热核反应的催化剂的作用,与真实世界中1950年发现的核反应中的介子的催化作用一样。这个高效率的设计的大小只有同样出力的旧米洛夫斯基核融合炉的五分之一。

    米洛夫斯基粒子是由米洛夫斯基教授预言及证实其存在的。在UC时代,MS得以面世的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发现了这种特殊的荷电粒子,及其应用理论很快得以确立之故。

    米洛夫斯基粒子及其特质:

    在核融合炉及宇宙空间中进行核试验时,一种长时间持续的极端电波障碍在宙域中产生,科学家在调查这个现象时,却发现了一种元粒子(基本粒子)―米洛夫斯粒子。

    这种粒子,当荷有正或负的荷电状态时,具有静质量几乎是零wWw.的特性。当将之置于足够的密度状态之下,它们就会排列成立方格子状。

    最初,这个特质并没受到注意,但是,其后却引发出重大的技术革新。

    而当中最大的成果,就是研制出为MS所采用的新型核融合炉了。

    正如前面所述,核融合炉在运作时,会产生大量的辐射。而遮隔这些辐射,必须建造非常庞大的设施。宇宙船不能尽量小型化的原因,就是因为要在船内建造巨大的设备,用以遮隔炉心放出的辐射之故。

    不过,应用了米洛夫斯粒子的磁场系统,却完全突破了既有的技术极限。

    将米洛夫斯基粒子的立方格子压缩之后,为了压缩而加之的能量,会转换成表面上的质量。

    各个粒子,会组成和质子差不多重量的立方格子,而这个立方格子会起着凝气阀(trap)的作用,令He3和氘的原子核达到互相接近的至近距离。

    而将这个性质加以利用,就可以制造出很容易产生核融合的炉,就是所谓的米洛夫斯基。伊约内斯高型核融合炉了。

    在这种方式下,不但可以密封发出爆炸性能量的炉心,更能令融合炉运作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成为超结昌相的立方格子整体的能量。而通过储积和放出这种能量,不但可以实现以前的核融合炉不能做到的高效率能量转换,还能很容易地操控融合炉本身。

    而且,这种型号的核融合炉(包括遮隔设备在内),不仅只占数立方公尺的面积,且能获得比以往的核融合炉大得多的出力(不过,这也即是说,倘若MS受损,就非常容易引起爆炸了)。

    但是,米洛夫斯基物理学带来的技术革新,并不是仅此而已……

    米洛夫基的魔术粒子:

    由于可以有效地干扰雷达和电子仪器的运作,米洛夫斯基粒子令战争进入了MS的宇宙格斗战时代。而太空母舰的「反重力」飞行亦建于―「米洛夫斯基缓冲垫」之上。此外,还有米洛夫斯基核融合引擎的机械结构也值得一提。

    米洛夫斯基缓冲垫的应用:

    UC世界最初的能量源,是来自巨大的太阳发电卫星(SPS)的发电板。其后,转用了便宜的核融合炉来发电。

    所谓核融合,精确来说,即是氦3/重氢(deuterium,又称氘)型热核反应堆。这种炉,粒子的数目在前后是不变的,故正式来说不能叫「融合」。WWW.soudu.org

    那么,跟现在研究中的重氢/三重氢核融合相比,这个反应炉在哪一方面优胜呢?答案在于它不会产生中性子―在电磁上不可遮隔的辐射。由于它的生成物皆负有电荷,故在能量转换和遮隔放射能方面,都会比较易。

    不过,在地球上并不存在可供利用的氦3。但是,换了是宇宙的话,就……

    在.世界中,氦3采自两个地方。其一是月球的粉沙,它藏于比地面略深的地层中。太阳风把氦3带来月球,积聚于地层中,含量虽少,但仍可利用。其二是采自木星的大气层,因为当中含有大量的氦3和重氢。采得后就运往地球和月球使用。

    在UC世界,建造热核实用炉时,最初是用由从月球粉沙提炼出来的氦3,其后,木星丰富的资源就成为了新的采集对象了。不过,在这个阶段,只懂得制造非常巨大的热核反应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