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回 乡试


本站公告

    哥儿几个推杯换盏地喝了会儿状元红,吃了点状元糕,图的是考试的吉利,就溜达着回客栈去睡了。都不宽裕,唐伯虎和文征明就住了一间房。唐伯虎是胸有成竹,打算养足精神,因为考试要考三天。这文征明呢?回到房里兀自还在那背书呢。小唐也不管他,自己蒙着脑袋睡,到快天亮了睁眼,小文还在那摇头晃脑。

    洗漱收拾,到下面小店吃点东西,会了都穆等人,大家就一起奔贡院了。贡院就是考场,进门前要先过小桥,唤作状元桥,接着是个大牌楼,一面写着“明经取士”,另一面写着“为国求贤”。进了大门,一面照壁,正面砌刻着蟠龙,背面是光的。光的那面,就是将来张榜公布成绩用的。再往前走,是个宽敞的大院子,两侧一溜小房,那是官员啊皂役啊等等维护秩序人员休息的地方。院子里是个桃树林,考生们大多聚集在这里,等着检查身上包裹干粮,桃树林边有一排拴马桩,谁骑马了,那马就留在那儿,有人照料。

    过了这片林子,就看见一溜九个门,那就相当于现在飞机场的安检口。大家在那门口排队,等着搜身进门,夹带小抄之类,在这里都会尽数没收,大家还会遭到盘问,以免有人冒名顶替。

    搜过问过,再进去,就是进入贡院的正门,人称“龙门口”,只有考生能进龙门口,其余闲杂人等如家长老师之类,一律被挡在外面的场子里。所有考生,都要在这龙门口里,与世隔绝三天。

    龙门口内,便是高大的明远楼。这明远楼有三层高,取《大庸》“慎络追远,明得归厚”之意。这楼是干吗的呢?一则用来发号施令,二则用来监视全场,省得出火灾啊、打架啊之类的乱子。

    穿过明远楼,迎面就是致公堂,此处为各类监考、后勤官员办公食宿之地,围有木栅,闲人不得进入。再往前走,是戒慎堂,供掌卷、受卷、誉录、对读、弥封、公卷、巡捕、理事等职司人员办公。再进一层,有座飞虹石桥,这是个分界线,里面就是正规的考场了。飞虹桥内,坐落着衡鉴堂,梁储老师他们一干主考官就在这里,阅卷和判定名次也在其中。走过这里,就能看到一大片铺天盖地的牲口棚。

    说牲口棚其实是好听的,那模样其实更像临时厕所,这就是考生们的号房,有数万间,一排排罗列着,考生们一人一间。要是考生人数多不够用,还要搭建临时的草棚。排与排之间,过道狭窄,每间房深四尺,宽三尺,折合现在,也就一平米左右。这号房上面铺青瓦,三面是墙,一律毛坯毫无装饰。对着过道的这面儿是空的,耷拉下个草帘来。左右两侧墙上,各有两排错落的槽子,在槽子上搭着两块木板。一块是凳子,另一块是桌子。考生脑子清楚,就可以坐在这面对过道答卷子,要是迷糊了,把桌子板卸了放在下面的槽子上,和凳子板拼成一张床,倒在上面可以睡觉。

    号房里面提供油灯,也提供马桶,三天全得在这儿解决,一般到了最后一天,就臭不可闻了。每排号房两头,各有一口水井,提供洗笔研磨和饮用水,洗脸洗脚那就别想了。水井还有个功能,那就是防火,这号房人员密集,最容易失火――可矛盾的是,井口做得特别小,那是为了防备有人答题答郁闷了想不开,一头扎进去。

    不说别的,单说从大门口走到号房,要是心理素质不好,早就紧张得迈不开步子了。可小唐是谁啊?一摇三晃地进了号房,把东西铺垫好了,往那儿一坐,就等着答卷子了。

    平时书读得很,心里就有底,三天考试,内容不会出大圈,考题基本来自四书、五经,还要考五言八韵诗及策问。小唐静等着考试开始……伸脑袋看看其他号房,有跪着磕头的,有念念有词的,还有捂着脸啥都不敢看的。最逗的一位,拿个姑娘带的玉坠挂脖子上,估计是相好给的信物,保佑自己能考上,不知道管用不管用。

    卷子发下来,小唐一看,是个系列题,就是一大串来自四书五经的题目,每个题要做一篇文章,但内容还得有关联递进。每篇文章,先要以两句话,将题目字面意义破释,叫做破题。接着用四五句话,将破题中最主要的意思阐述一下,叫做承题。承题之后是起讲,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然后得入题,那就是过渡,意思是题目解释完了,下面开始忽悠。

    所谓八股,实际上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部分,由于这四部分都得对偶,句式相同,所以叫八股。起股须振聋发聩,意思明确;中股要妙趣横生,体现智慧;后股要庄重踏实,振奋全篇;束股要回应前文,收归主题。之后再自己随便发挥几句,叫做大结。这就行了,全文不要超过五百字。

    头一篇是《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小唐写的是仁者心地公正,所以喜欢谁讨厌谁都是有道理的。

    第二篇是《愿无伐善无施劳》,小唐写的是善良与勤劳人人都能做到,但只有仁者大贤,才能为他人而善良,为天下而辛劳。

    第三篇是《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小唐写的是齐鲁都是礼仪之邦,但后来齐国人变得势利狡诈,鲁国人变得光说不练,所以要重建仁义,先要让齐国人有鲁国的道德标准,再让鲁国人说到做到。

    第四篇《君娶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小唐写的是,鲁国国君娶了吴国的姑娘,他们都是周公的后代,都姓姬,但同姓结婚,却违反了周公之礼。更糟糕的是,鲁国国君管那姑娘叫吴孟子,试图掩盖同姓的事实,却更表明是明知故犯。作为国家的领导者,你都不给老百姓当仁义的表率,你还指着谁呢?

    最后一篇是《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讲的是商周之交,纲纪废弛,有个叫泰伯的先贤,获得一块封地,但他三次推让,把自己所有的资产都分给了老百姓,藏富于民,最后自己去采药,去远游,虽然看上去什么都没得到,但却得到了老百姓的称赞,这才是最大的仁义。

    唐伯虎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五篇稿子,小半天就写完了。再看一遍,自己都觉得酣畅淋漓。想起来上次考秀才,自己也是早早地就答完卷子,还给小徐姐姐写诗来着。这回呢?已经没人可以惦念了。

    心里重重叹口气,撤下桌板儿,拼成床板儿,躺在上面,看着房顶,突然就寂寞了。如释重负之后,更想身边有人了。

    三天的苦熬终于过去,接下来还有好多天的苦熬。因为参加乡试的人不是一次能考完的,要连考三场。然后是等判卷子,听消息。考完试的秀才们,一大半根本不管最后的结果,全扑秦淮河去了,在那里放纵销金,一扫几年来闭门苦读的郁闷。小唐这次没敢,只是在河边走了走,偶尔去贡院前转转。文征明的情绪不好,他一个劲儿跟唐伯虎说自己考砸了,唐伯虎还得安慰他。心里没别的,就是盼着日子快点过去。

    转悠完了就是喝酒。文征明不太能喝,都穆倒是兴致很高,还主动请了一次客,看那架势,这次考得还行,回家和抠门老爹能交代了。喝了酒就话多,跟小唐小文说:“一次考不上也没关系,我不就是考两次才考上吗?你们不要垂头丧气,人生总是会有挫折的,回去再读嘛,机会还不有的是?”

    都穆一喷,小唐就不吭气,文征明则一个劲点头说是。就这么着,耗过去了好几天。

    放榜那天,小唐、文征明和都穆都起得挺早,其实赖在床上也睡不踏实。但起来后,却磨磨叽叽谁也不出去。为啥呢?因为那时候放榜,不像现在北漂们考艺术院校,谁过了,把所有名单都一下贴出来,任凭自己去瞧。那时候是由梁储老师在贡院亲自写榜。从最后一名写起,写一个名字,外面报出来,一阵喧哗,然后再写一个,再报,再喧哗。一百三十五人写完,怎么也得到晚上了。最后,再把整个榜单贴出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