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第二个猛人(3)


本站公告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就知名度而言,左良玉是比较高的,在很大程度上,他要感谢孔尚任,因为这位仁兄把他写进了自己的戏里(桃花扇),虽然不是啥正面角色,但好歹是露了脸。

  左良玉,字昆山,无学历,文盲。

  左良玉的身世,是非常秘密的,秘密到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就这么个出身,你让他饱读诗书,就是拿他开涮。

  没书读,也得找工作,长大以后,左良玉去当了兵,小兵。

  他的成长经历,跟曹文诏类似,但他混得比曹文诏好,到崇祯元年的时候,就已经混到了都司。

  顺便说一句,他之所以混得好,跟个人努力关系不大,只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

  天启年间,他还是个小兵时,有一次机缘巧合,遇到了一个人。

  当时的左良玉,实在没啥特点,谁都瞧不上,但这个人算是例外,看见左良玉后,惊为天人,说他很好,将来很强大,就说了几句话,建议朝廷给他提了个游击。

  这位慧眼识才的仁兄,叫做侯恂,希望你还记得他,因为天启二年,他还曾经提拔过另一个人――袁崇焕。

  按侯恂的说法,左良玉是个难得的人才,很快就会出人头地。

  但事情跟他所说的,似乎还是有点差距,左良玉一直到崇祯元年,还是个小人物。

  但不负侯恂所望,左良玉终究还是出名了,只是出名的方式,比较特别。

  这事之前也提过,崇祯元年,宁远兵变,巡抚毕自肃自尽,袁崇焕来收拾残局,收拾来收拾去,就把左良玉给收拾了。

  当兵的没拿到工资,才兵变,左良玉有工资,自然不参加,但手下的兵哗变,他负领导责任,就这么被赶回了家。

  回家呆了几天,又回来了。

  袁崇焕死后,孙承宗又把他招了回来,去打关内四城,就是在那里,他开始暂露头角,和曹文诏并肩作战,收复了遵化。

  恰好,这段时间侯恂也混得不错,顺道给他提了副将,从此顺风顺水。

  客观地讲,左良玉同志的进步,基本上是靠侯恂的,但后来的事情告诉我们,侯恂是个眼光很准的人,袁崇焕,他没有看错,左良玉,也没有。

  根据史料记载,左良玉身材很高,作战很猛,且足智多谋,虽说没文化,但很懂兵法,每次打仗都给人下套挖坑,此外,他个人的战斗技术也相当厉害。

  除作战外,左良玉还有点个人技术,他使用的兵器,不是长矛,而是弓箭,据说百发百中,而且左右手都能射箭,速度极快。

  到山西后,果然不同反响。

  先在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然后在辉县打了一仗,大败之,最后到了武安,被大败之。

  这是个比较奇怪的事,当时左良玉的手下,有七八千人,竟然被农民军全歼,他自己带着几个手下好不容易才跑回来,实在很没有名将风采。

  不过不要紧,就算名将,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何况还有个不会发挥失常的名将。

  对于皇帝的任命,曹文诏很感动。

  猛人被感动,反映在行动上,就是猛打,猛杀。

  崇祯六年(1633)二月,文诏开始攻击。

  他追击的敌人,有二十万,而他的兵力,是三千人。

  不用怀疑,你没有看错,这就是曹文诏所有,且仅有的兵力。

  他的追击之旅,第一站是霍州。在这里,他遇上了自己的第一个对手――上天龙。

  上天龙究竟是谁,就别问了,我只知道,他是死在曹文诏手下的第一个首领。

  上天龙手下,有上万人,摆好阵势,曹文诏率军冲锋。

  这位兄弟抵抗的时间,也就是那一冲的瞬间――一冲就垮。

  垮得实在太快,所以头头也没来得及跑,就被曹文诏杀了。

  他的第二站,是孟县。

  孟县,离太原没多远,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混世王。

  混世王这个外号,是很有点哲学意味的,毕竟在世上,也就是个混,但曹文诏用实际行动生动地告诉他,混是容易的,混成王是很难的。

  双方在孟县相遇,混世王的兵力,大致是曹文诏的六倍。

  六十倍都没用。

  曹文诏毫无费力,就击溃了混世王,混世王想跑,没跑掉,被曹文诏斩杀

  当时的太原,算是民军的天下,因为这里是三十六营首领,紫金梁王自用的老巢,此外,如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等猛人,也都在那一带混。

  曹文诏来后,就没法混了。

  在他到任几个月后,史书上出现了这样的记载,“五台、盂县、定襄、寿阳贼尽平。”

  曹文诏实在太猛,他连续作战,连续获胜,先后击溃十几支民军,但凡跟他作战的,基本都撑不过一天,此后,他又在太谷、范村、榆社连续发起攻击,“贼几消尽。”

  其实打到这个份上,就算够意思了,但曹文诏是个比较较真的人,非要干到底,因为那个最终的目标,就在他的眼前――紫金梁。

  曹文诏是明白人,他知道,就凭对方这二十多万人,即使站在那里不动,让他砍,三千人,也得砍上十天半月。

  所以最快,最方便的办法,就是干掉紫金梁。

  为实现这个目标,他发动了连续攻击,关于这段时间的经历,史书上的记载,大致是时间、地名、斩杀人数――曹文诏斩杀的人数。

  短短十五天内,曹文诏率军七战七胜,打得紫金梁到处乱跑,先到泽州、再到润城、沁水,每到一地,最多一天,曹文诏就到,到了就打,打了就胜。

  紫金梁原本的想法,是集中兵力,跟曹文诏死磕。

  但事实证明,死磕未必能行,死倒是肯定的。

  一个月,紫金梁的兵力已经损失了近三分之一,这么下去,实在赔不起了。

  于是他做出决定,分兵。

  紫金梁现在的想法,是曹文诏再猛,也没法分身,分兵之后,就看运气了,谁运气不好,被逮着,命苦不能怨政府。

  就这么办了,紫金梁分工,他去榆社,老回回(三十六营之一)去武乡,过天星(三十六营之一)去高泽。\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