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一箭双雕(上)


本站公告

    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明朝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一度松弛,再后,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不许寸板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之所以会实行这种政策,说到底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的。

    明太祖是中国历史上惟一出身赤贫的皇帝,他想恢复一种“鸡犬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简朴的农业社会。如果有可能,他甚至想废除货币和商品交易。

    明朝每户人家都要承担实物税和徭役,这徭役很可能就是从千里之外押运征收的几百块城砖或几千张纸送往南京,轮到这一任务的家庭,结局往往是破产。

    军队也如此,实行卫所制,官兵在驻地自耕自食,亦农亦兵。明太祖很得意,说他是养百万兵而不用花国家一分钱,但结果只是养活了百万名集体农庄的农民而已。明朝中后期,卫所军队与普通农民无异,毫无战斗力。

    更可笑的是,建界上最雄伟、最长的南京城墙时,每一块城砖竟然是从全国各地烧造好后运来的。明太祖也许没有想到,在南京建一个烧制城砖的工厂会是更高效、更经济的手段。

    这就是明太祖的思路和国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明太祖实行海禁就一点也不奇怪,连国内贸易都想要禁止,更何况是对外贸易?防御倭寇不过是实行海禁的一个很好的藉口罢了。

    不过在朱元死后,明成祖就公然违背了明太祖海禁的命令,那便是郑和下西洋。

    从1年至1,郑和曾七下西洋,规模大时有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士兵和船员。这对于当时那个时代来说,恐怕只能用不可思议来形容。

    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地确。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地人数最多也不过20多人而已。我们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地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至少在造船术、航海术、队编制这三项上。当时地大明朝应该是处于世界地顶尖水平。

    就以造船术为例。郑和航海宝船共63~。最大地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地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米。船有四层。船上9~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直到今天。仍未有人可以复制能够实际航行地四十四丈“宝船”。因此对史料地记载有所怀。但就以质疑派推算出来地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为准地话。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地巨型船舶。

    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明朝地皇帝像英国、西班牙、葡萄牙地君主那样推崇制海权地话。历史又会是怎样一番情形。

    不过历史地字典上没有“如果”二字。因此才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地叹息。

    实际的情况是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制海权,而是一方面为了宣扬大明国威进行的政治游行;另一方面是怀失踪的建文帝隐藏在西洋,所以命郑和进行搜寻追捕。

    郑和下西洋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所在,可是七下西洋一不殖民,二不贸易,没有任何实际的经济价值,只算政治账,不算经济账,这一华而不实的举动很符合好大喜功如明成祖的胃口,但却是国力所不允许的。

    按照这种动机和做法,不要说七下西洋,就是七十次下西洋,对中国也只是有害无利的,徒费国力的政治游行而已。

    433年,郑和因劳累过度病死于船上,中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航海家,而明朝也再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在这之后,倭寇日益猖獗起来,大明遂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不过明朝的海禁主要是对民不对官,也就是说虽然严厉禁止民间对海外的贸易,但却不是连官方的贸易亦同样完全禁止的,因此同清朝的闭关锁国还有所不同。

    不管怎么说,如果当真能全面取消海禁,恢复民间自由对海外贸易的话,一方面财富会滚滚而来,另一方面也为大明下一步取得制海权、成为海洋的新霸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只是想

    个目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说服小皇帝估计问:<<难得是如何令阁部众臣与百官亦能和自己一条心。因为一旦真的全面取消了海禁,必然带来一个新的权利与利益分配问题。

    他眼下已经是集数项大权于一身,那些阁臣们又怎会甘心将这新的权力和利益轻易让给自己?可若是交给旁人,他又感到不放心。此事直接关系到大明能否成为新的东方日不落帝国,除了自己外还有什么人能做好?

    王锐一路思索着,快到皇宫时终于脑海中灵光一闪有了主意。他无声地一笑,心说如果这葡萄牙商团当真是与东圣教有关系的话,此番倒真是帮了自己的大忙了。自己这次就要唱一出好戏,来他个一箭双雕!

    见到小皇帝后,王锐将刚才与迪戈奥的会面经过详细说了一遍,然后命人把那些礼物抬了上来。

    朱由检也对那两对象牙甚感好奇,仔细观赏了好一会后,方才啧啧称赞道:“宫里面也藏有不少象牙,但这么大的象牙朕亦是头一次看到。呵呵,看来那些佛朗机人还挺大方,不知太傅以为他们的请求如何?”

    王锐早已准备了说辞,当下微微一笑说道:“以臣之愚见,皇上答不答应对方的请求倒在其次,重要的是早就应该彻底取消海禁,全面开放沿海的自由贸易,此方为富民强国之根本!当然,这只是臣的一点见识,最终如何还需皇上圣心决断!”

    朱由检轻轻点了点头,略沉吟后说道:“不瞒太傅说,朕其实早有此意。我朝先前之所以海禁,大半是由于倭寇猖獗。现下情形已非昔比,谅那倭寇再也难生多大祸患,我大明正是到了重开海禁,再振国威之时!只是此事应如何做?对海外的贸易难道真有那么大的好处么?还望太傅能够详说一二!”

    王锐闻言心大喜,没想到朱由检早已经有了想开海禁的想法,心说这下事情就要容易的多啦。

    他微微躬身,笑吟吟地说道:“皇上明,真乃我大明之福!皇上想要知道开海贸易的好处,那臣就算一笔账给您听听如何?”

    朱由检立时露出好奇的情,点一点头说道:“好啊,太傅请讲!”

    王锐: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皇上可知道我朝自立国以来最兴盛之时的岁入有多少吗?”

    朱由检略微一怔,侧头;了想后方才答道:“应该是万历爷时的五百万两白银左右吧,太傅为何要问这个?”

    他说的这个数字大致是准确的,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两百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四百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五百二十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

    王锐淡淡一笑接着说道:“皇上且摸心急,听臣慢慢说来!但不知皇上又知不知道前宋之时国家的岁入有多少吗?”

    朱由检这一下可被问住了,只有茫然摇了摇头。

    王锐舔了舔嘴唇淡淡说道:“据臣所知,北宋中后期,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达六千万贯,而南宋时期则常年超过了一亿贯,甚至一亿二千万贯!”

    朱由检没想到竟会是这么多,当下忍不住微微吸了口凉气。

    王锐早料到他会如此,不由得暗暗一笑,表面上却不露声色地继续说道:“前宋与我朝的货币不同,不能直接比较,臣就以两朝各自货币的购买力来给皇上算一笔账吧,就用老百姓最基本的必需品——米来衡量!”

    朱由检点点头说道:“好,朕洗耳恭听!”

    王锐不慌不忙地说道:“前宋一石米的价格在钱至1贯之间,取较高的米价一石一贯计,而我朝的米价则以较低的一石一两白银计。明石是宋石的15倍,也就是我朝的五百万两白银岁入折价约为七百五十万宋石米,而南宋的常年岁入是一亿宋石米,为我大明的1以上!不知皇上可知其中原因否?”

    朱由检自然是以大明为荣了,却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令他自豪可以超越任何前朝的大明的岁入连南宋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这可真是让他冷汗都一下冒出来了,面露尴尬之色摇了摇头。也就是王锐敢在他面前说这样的话,换了其他任何人也绝没这么大的胆量。

    王锐见状不由得微微一笑说道:“皇上不必如此,这非是你之过错,根本原因就在于我朝的海禁啊!”

    朱由检闻言身子猛地一震,忍不住失声说道:“什么?!这……这怎么可能?”

    仅仅是因为海禁的国策,就令两朝的岁入相差0倍以上,他骤闻之下自然是感到难以置信。

    这其实也没什么可奇怪的,明代的耕地面积大于宋代,粮食的单位产量也高于宋代,但即便如此,明末的“三饷”加派已经突破了农民的承受极限,农业完全破产,但即使这样竭泽而渔式的横征

    只不过搜刮了区区二千万余两白银。因此,单纯依可能达到像宋代那样高的财政收入,显然宋代的中央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非农产业。

    据统计,宋熙宁十年(077年),在中央的财政收入中,有70%以上来自于工商业,而南宋时,政府从进出口贸易中抽取的关税最高已经占到了中央财政收入的15%,非农产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内、国际贸易才是宋代中央财政的主要来源。

    宋明两朝财政收入此悬殊的根本原因在于明代实行海禁,以及在其背后的经济政策和建国思想,相比较宋代而言,明代在经济体制上是一个大倒退。

    王锐在朱由检刚刚登基之时就曾经给他分析过保护农业、调整税收体制的道理。只不过当时的时机还未成熟,因此他并未提关于海禁之事。眼下各方面的条件虽然仍未达到他当初设想的标准,但是这个还不知真假的葡萄牙商团带来了一个难得的契机,于是他才决定将此事提前,借着这股外力将大明朝关闭了百余年的海大门一举给打开。

    他当下将其中的道理讲了一遍,最后笑吟吟地说道:“皇上,现在大明的人口为历朝之最,海外诸国之繁盛亦更胜前朝。只要我们打开了海路,将来的岁入不难超过宋代的1c倍,甚至是百倍!到那时,大明将真正成为自古以来最强盛的帝国!”

    朱由检听罢忍住浑身的热血沸腾,他沉吟了片刻,然后突然将双手一拍,咬着牙说道:“好,传朕的旨意,三日后在太和殿召见佛朗机商团的代表。到时候文武百官都要上朝,共同商议开海禁,与海外诸藩通商贸易的大事!”

    王锐心中暗喜,立刻跪地道:“皇上圣明!臣领旨!”

    ……

    一离开皇宫,就立即赶回内卫总部,安排查察葡萄牙商团的身份事宜。

    当然,此事是秘密地进行,绝不能露半点风声。

    眼下内卫在北方的情报已然十分庞大,葡萄牙商团的规模也是不小,又加之除了通译外全部是外国人,所以所过之处绝不会无踪迹可寻。

    第三,情报已经反馈回来。由于时间紧迫,想要从琼州查起是不可能的,因此重点查的是北方诸省。根据反馈回来的情报,凡是通往京师要道的各地方州府,无一接到过外国商团过境的通报,亦不知晓竟有一个葡萄牙商团自打境内路过。

    那这就只有一个解释这个葡萄牙商团要么是早已秘密潜伏在京师左近、要么就是一路秘密进的京城。

    事情很显然了,如果这是货真价实的葡萄牙商团,他们为何要这么做?又如何有能力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国家中做到的此点?因此不用多想,就知道这个葡萄牙商团必有问题。

    这东圣教也果然是神通广大,竟然与外国势力勾结起来。看来当初的怀没错,它很有可能是一个中、外势力结合在一起的组织。这不禁令王锐的好奇心更盛,真恨不得立刻就擒获其关键人物,好彻底搞清楚东圣教的背景。

    另外还有一件事情也令王锐感到好奇,对方应该很清楚自己必会对这个葡萄牙商团产生怀,而且以内卫的本事来说,想要查清其身份的真假应该不是什么难事,那为什么还要主动露出这么大的破绽呢?

    略一思索之后,王锐很快就有了答案,关键仍是在东圣教此番声东击西的策略上。

    如果要掩护他们的人逃出京城,还有什么能比藏身在一个外国使团中更安全和有效的呢?

    外国使团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未经过其许可,外人是绝不可能对其进行搜查的,因为那意味着对该国的侵犯和侮辱。在天子脚下,王锐就算是只手遮天也不可能明目张胆地做这种事情,那样的话大明朝的颜面将何存?

    因此说按照正常的逻辑,王锐肯定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葡萄牙商团上,待到其远离京师后,再想办法暗中下手。只要不让对方拿到证据,大明大不了落得个保护不周的名声,对方也只有抗议一下,打落牙齿和血吞的份。

    这当然是东圣教希望的结果了,那样一来内卫、龙虎卫的大部分实力都将被葡萄牙商团调走,其暗中隐藏的毒蛇就会趁机对火器图纸下手。

    若不是已经事先猜到了对方的声东击西之策,此番还真没准能让东圣教得手。但眼下既然已是珠玑在握,王锐自是早就想好了妙策,不但要利用东圣教送上门来的假葡萄牙商团达到开海禁的目的,而且还要一举斩断那只隐藏在暗中的黑手,这就是他的一箭双雕之计。

    这一次他要让东圣教好好体会什么叫做赔了夫人又折兵,好好尝一尝他的厉害!

    补上昨天的。另外月票、打赏和推荐那叫一个惨!方便下次访问58xs8.com